正文:
古时候,杭州城市居民的饮用水主要是井水,城中各井水源多仰给于西湖。早在唐历年间,杭州刺史李泌就在百姓聚集的钱塘门到涌金门(相当于今湖滨一带)开凿了相国井等六口井,并在西湖东岸响应地段开辟低于西湖水平面的水口,通过埋入地下的瓦管引湖水入井以供饮用。
南宋淳祜七年(1247年)夏,杭州碰到历史上最严重的干旱,西湖湖底朝天,城中水井涸竭,一时水荒严重,人心惶惶。临安(杭州)赵知州经与僚属迫切磋商,选择钱搪县尉司(在今杭州青少年运动中心以西)北侧地段,开挖渠道沟通西湖和余杭塘河,引天目山水(南苕溪)经八字桥(今杭州大学前),溜水桥斗门(今体育场路西端)等进入西湖救急。
因为钱塘县尉司一带地势远远低于西湖水平面,余杭塘河水不可能自行进入西湖,为使低水高“流”,事先在引水渠道上自北向南按地势升高,逐段筑成一道道水坝,每坝用“车”运水而上,在尉司衙门边注入西湖。城内水口重获水源,水荒 得以减缓。
南宋的“西湖引水工程”,与昔日从钱塘江引水入西湖补充水源无论目的依然范围均不可同日而语,但在事先不失为一项有益于居民百姓 的举措。遗憾 的是,因为史籍记录过于大略,当年运水而上所用的“车”,究竟是至今尚能在山乡水田偶见到的龙骨水车呢?依然别的什么功能不凡的运载工具,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2023-11-04 01: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