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客栈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儿童

历代名女名妓全文1400字

正文:

1、被白居易骂死的一代美人历代名女名妓2、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色情女间谍历代名女名妓3、真实的“花木兰”——巾帼英雄秦良玉历代名女名妓4、杨贵妃是否恋上李太白?历代名女名妓5、王宝钏苦守寒窑十八载历代名女名妓6、孟姜女:苦情戏女主角历代名女名妓7、绛娘与崔护的桃花缘历代名女名妓8、中国历史上不惧裸刑的六位女性历代名女名妓9、祝英台情动天地历代名女名妓10、一代名伶孟小冬的情海波澜历代名女名妓

第1、被白居易骂死的一代美人

    唐朝是个婚姻观念相对开放的朝代,那时外遇、私奔不是什么新鲜事,风流倜傥成为普遍的时尚。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大诗人白居易也不能免俗,身边一度妻妾成群。但是在晚年,这伟大诗人突然180度大转弯,让自己最宠爱的的侍姬樊素与小蛮离开自己,追去各自的新生活去了。正常情况下,人到暮年时日不多,所以普遍会越老越好色。白居易为什么会反其道而行呢?说起来这和一位被他骂死的美人有关。

    这位美人姓关,和亚运会吉祥物一个名字——盼盼。说起来关盼盼还是白居易的超级粉丝,对他的作品推崇备至,能一口气把老白几百字的《长恨歌》全背出来。关盼盼是个苦命的孩子,家里本来也是小康水平,从小学习诗文,是远近闻名的才女。后来家里遭遇变故,穷困潦倒。无奈之下,她被迫嫁给了老到足以当她爹的徐州守帅张愔。当时这位长老头已经妻妾成群,却对关盼盼情有独钟,给了她许多关爱。这是因为关盼盼除了漂亮有才之外,还是个非常专业的歌唱家和舞蹈家,在徐州当地早就出了名。这样,老父少妻过得倒也幸福。

    更让关盼盼幸福的是,不久之后,她见到了自己的偶像白居易。白居易当时官居校书郎,一次远游来到徐州。素来敬慕白居易诗才的张愔邀他到府中,设盛宴殷勤款待。关盼盼对这位大诗人也心仪已久,对白居易的到来十分欢喜,宴席上频频执壶为他敬酒。酒酣时,张愔让盼盼为客人表演歌舞,想借机展露一番自己爱妾的才艺。关盼盼欣然领命,十分卖力地表演了自己拿手的“长恨歌”和“霓裳羽衣舞”。借着几分酒力,盼盼的表演十分成功,歌喉和舞技都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白居易见了大为赞叹,仿佛当年能歌善舞的倾国美人杨玉环又展现在眼前,因而当即写下一首赞美关盼盼的诗,诗中有这样的句子:“醉娇胜不得,风袅牡丹花”,意思是说关盼盼的娇艳情态无与伦比,只有花中之王的牡丹才堪与她媲美。这样的盛赞,又是出自白居易这样一位颇具影响的大诗人之口,使关盼盼的艳名更加香溢四方了。

  幸福总是短暂的。关盼盼与丈夫存在着巨大的年龄差距,这决定了张愔必然要先走一步,只不过这步来得太突然。大概才两年之后,张愔就病逝徐州。树倒猢狲散,张愔死后,张府中的姬妾很快风流云散,各奔前程而去。只有年轻貌美的关盼盼无法忘记夫妻的情谊,矢志为张愔守节。张府易主后,她只身移居到徐州城郊云龙山麓的燕子楼,只有一位年迈的仆人相从,主仆二人在燕子楼中,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燕子楼地处徐州西郊,依山面水,风景绝佳,是张愔生前特地为关盼盼兴建的一处别墅,楼前有一湾清流,沿溪植满如烟的垂柳,雅致宜人。春夏季节,常有双双对对的燕子穿柳而过,翩然飞至楼头,给这里幽静的环境增添几分生机,因此称之为燕子楼,这是关盼盼和张愔一同议定的楼名。昔日关盼盼与张愔常常双双在燕子楼上看夕阳暮色,在溪畔柳堤上缓缓漫步,多少个月明之夜喁喁低语,数不清的晓雾朦胧中相偎相依;如今却是风光依旧,人事全非,独对长夜寒灯,形单影只,夜夜刻骨的思念,日日无望的期盼,冬去春来,去年的燕子今年又飞回,却不见去年伉俩。住在记满旧情的楼中,关盼盼心中只剩下悲思和无奈,日复一日,全靠着沉醉在回忆中打发时光,不再歌舞,也懒于梳洗理妆。昏昏暗暗中,不知不觉竟也度过了十度春秋,关盼盼的这种忠于旧情、守节不移的精神,赢得了远近许多人的怜惜和赞叹。

  后来,张愔的老部下司勋员外郎张仲素前往拜访白居易。他对知道盼盼曾与白居易有一宴之交,又倾慕白居易的诗才,所以张仲素这次带了关盼盼近来所写的“燕子楼新咏”诗三首,让白居易观阅。白居易展开素雅的诗笺,其中一首是这样写的:

 

 楼上残灯伴晓霜,独眠人起合欢床;  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长!
 
  白居易读后,回忆起在徐州受到关盼盼与张愔热情相待的情景,那时夫妻恩爱相随,这时却只留下一个美丽的少妻独守空楼,怎不是人世间的一大憾事!白居易不由得为关盼盼黯然神伤,流下一掬同情的眼泪。捧着诗笺,大诗人爱不释手地反复吟咏,心想:张愔已经逝去十年,尚有爱姬为他守节,着实令人羡慕。但是又转念一想:即使如此情深义重,难舍难分,为何不追随他到九泉之下,成就一段令人感叹的凄美韵事呢?于是在这种意念的驱使下,白居易十分肃穆地依韵和诗三首:  其一:  满窗明月满帘霜,被冷灯残拂卧床;
  燕子楼中寒月夜,秋来只为一人长。  其二:  钿带罗衫色似烟,几回欲起即潸然;
  自从不舞霓裳曲,叠在空箱一十年。  其三:  今春有客洛阳回,曾到尚书坟上来;
  见说白杨堪作柱,争教红粉不成灰。  白居易设想徐州西郊的燕子楼上,秋来西风送寒,月明如水,更显得凄冷与孤寂。独居楼上的关盼盼想必受尽了相思的煎熬。张愔离去后,她脂粉不施,琴瑟不调,往日的舞衣也叠放箱中,根本再也没有机会穿戴上身了。忽然笔锋一转,说到张愔(尚书)墓上白杨已可作柱,而生前宠爱的红粉佳人还孤孤单单地独守空帏,倘若真的情真义挚,为何不甘愿化作灰尘,追随夫君到九泉之下呢?白居易对关盼盼原本是一片同情之心,这时为何又要劝她以死殉情呢?这并不是他有心要伤害关盼盼,只因为按当时人们的道德标准来看,能以死殉夫,实是女人的一种崇高无上的美德。白居易认为,既然关盼盼能为张愔独守空房,为什么不再往前一步,从而留下贞节烈妇的好名声,成为千古美谈?在诗人的心目中,坚信节操和美名比生命更重要,他以为劝关盼盼殉情,并不是逼她走上绝路,而是为她指明一条阳光大道。为了更明朗地表达他的意念,他又十分露骨地补上一首七言绝句:  黄金不惜买娥眉,拣得如花四五枚;
  歌舞教成心力尽,一朝身去不相随。  这四首诗后来到了关盼盼手中。开始,她认为能得到大诗人的关注及柔笔题诗,是一种难得的殊荣。待她展开细细品读,领会出诗人的心意所在,不禁感到强烈的震撼,心想诗中寓意也太过于逼人,用语尖刻,实欠公平。我为张愔守节十年,他不对我施以关怀和同情,反而以诗劝我去死,为何这般残酷?因而她泪流满面地对张仲素道:“自从张公离世,妾并非没想到一死随之,又恐若干年之后,人们议论我夫重色,竟让爱妾殉身,岂不玷污了我夫的清名,因而为妾含恨偷生至今!”  说罢,她不可遏制地放声大哭,哭自己的苦命,也哭世道的不平。张仲素见状,心中也感酸楚,在一旁陪着她暗暗落泪。哭了不知多长时间,渐渐地,关盼盼似乎已从愤激的心情中理出了头绪,于是强忍着悲痛,在泪眼模糊中,依白居易诗韵奉和七言绝句一首:  自守空楼敛恨眉,形同春后牡丹枝;
  舍人不会人深意,讶道泉台不相随。  关盼盼的诗中有自白、有幽怨、更有愤怒。诗中所言的“形同春后牡丹枝”,是承袭当年欢宴时白居易夸赞她“醉娇胜不得,风袅牡丹花”之句而来,那时花开正艳,如今却如同春残花将谢;“舍人不会人深意”是痛惜自居易不能了解她真正的心态,在她花开时捧赞她,当她即将凋落时,竟还雪上加霜。事到如今,她本早已了无生趣,既然有人逼她一死全节,她也别无选择了。  张仲素离开燕子楼以后,关盼盼就开始绝食,随身的老仆含泪苦苦相劝,徐州一带知情的文人也纷纷以诗劝解,终不能挽回关盼盼已定的决心。十天之后,这位如花似玉、能歌善舞的一代丽人,终于香消玉殒于燕子楼上。弥留之际,她勉强支撑着虚弱的身体,提笔写下:
  儿童不识冲天物,漫把青泥汗雪毫。  这句话是针对白居易而言的。凄苦独居了十年的关盼盼,对于生死其实已经看得很淡,以死全节对她来说,其实并不是一件伤心之事;但她恨只恨自己的一片痴心,却不被白居易理解,以为自己不愿为张愔付出生命,反而拿一个局外人的身份逼自己走向绝路。在关盼盼眼中,鼎鼎大名的白居易这时已成了一个幼稚的儿童,那里能识得她冰清玉洁的贞情呢!  关盼盼的死讯传到白居易耳中,他先是震惊,明白了关盼盼确实是一位痴情重义的贞烈女子;继而,他想到了关盼盼的死与自己写的诗有着直接的关系,心情由敬佩转成了深深的内疚。于是,他托多方相助,使关盼盼的遗体安葬到张愔的墓侧,算是他对关盼盼的一点补偿,也借以解脱一些自己的愧疚之情。但这一点关照,对于含悲而死的关盼盼来说,又有何意义呢?仍是徒增虚名罢了!    晚年的白居易回想起自己当年的所作所为,追悔莫及,所以索性把自己年轻的小妾们全部还以自由,任她们飞翔去了。

第2、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色情女间谍

  西施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最著名的色情女间谍。她也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这四大美女是西施、貂蝉、王昭君、杨贵妃,前两个都是色情间谍,王昭君是和亲工具,杨贵妃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总之,四个人都没有好下场。
  西施生活在24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她姓施,名夷光,所住的苎萝有东西二村,她住在西村,故名西施。她天生丽质,美艳绝伦。公元前494年,西施所在的越国被吴国打败,不得已而求和,越王勾践到吴国去当了三年人质。越王勾践这个人很有心计,百般讨好吴王夫差。有一次夫差生病,勾践前往探病,竟口尝了夫差的粪便,夫差很奇怪,问他干什么,勾践说:“臣闻尝粪便之类,可知病情的发展;味甘则不佳,味苦则渐愈,今味苦,知大王之圣躬无碍也。”夫差大为惊奇,想考验一下自己的儿子,叫儿子也尝尝自己的粪便,儿子面有难色。夫差叹曰:“亲如子,尚不及勾践也。”于是对勾践更加信任,不久就把他放回越国去了。
  这等于是放虎归山。勾践回国后,发愤要报仇雪耻,“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卧薪尝胆”就是描写勾践当时奋发图强的一个著名的典故。他召集了大臣范蠡与文种,商量了许多“灭吴之计”,如怎样休养生息,怎样团结民众,怎样训练士兵,等等。大夫文种摆出了灭吴“九术”,其中有一术就是抓住“吴王淫而好色,宰佞以曳心”(《吴越春秋》)的弱点,贿赂吴国宰相伯,献美女给吴王夫差,使他“惑乱沉湎,不领政事”,放松了对勾践的警惕,使越国赢得了东山再起的机会。
  越国向吴王夫差进贡了不少美女,西施和郑旦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夫差对西施宠爱异常,为求得美女欢心,就大兴土木,在虞山北麓筑姑苏台,在灵岩山建馆娃宫,终日沉湎酒色,荒废了朝政。
  吴王夫差的所作所为受到了以伍子胥为代表的一些忠臣的反对。伍子胥谏劝夫差不要放勾践归国,夫差不听。他又谏劝夫差不要纳贡,不能沉湎女色,夫差却说:“越贡二女,乃勾践之尽忠于吴之证也。”伍子胥得到不少情报,知道勾践在养兵备战,告诉夫差,夫差也不相信。最后,伍子胥被逼自杀,临死时说:我死后,你们把我的头挂在吴国的城门上,让我看到越军是怎么打进来灭吴的。
  伍子胥的话应验了。公元前473年,勾践发兵攻打吴国,吴国失败了。夫差求和,勾践拒绝,最后夫差自杀。自杀时他对左右说:“我死后你们用巾盖着我的脸,我在地下无面目见尚父也!”“尚父”就是伍子胥,他生前尊伍子胥像父亲一样。
  吴国被灭后,西施这个大功臣荣归故国了,可是回来以后又怎么样呢?

  结局有三:

  1.她随范蠡归隐于五湖。她和范蠡本来是情侣,后来西施为了救国,牺牲了爱情,牺牲了青春。功成归国后,范蠡这个聪明人对她说,勾践此人可以共患难而不可以共安乐,“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我们再待下去会有危险,不如逃走吧,于是他们就泛舟于五湖四海,不知所终。相传范蠡后来做生意,发了大财,人称“陶朱公”,那么西施也就成了“富婆”了。

  2.西施第一天回到越国,晚上勾践就叫她侍寝:“夫差玩得你,我为什么玩不得你?”西施终归是个性工具。后来勾践之妻认为 “此乃祸水,岂可久留”,叫人把西施扔进水里淹死了。

  3.西施回到了故乡诸暨,初唐诗人宋之问的《浣纱篇》云:(西施)“一朝还旧都,靓妆寻着耶,鸟惊入松萝,鱼畏沉荷花。”

第3、真实的“花木兰”——巾帼英雄秦良玉

    “花木兰”的故事,经美国迪斯尼动画片一放映,名声大振,四海闻名。为世界传播了中华文化,确实是为中华民族的骄傲。但在四百年前,在我们巴蜀大地上,却有一个名符其实的“花木兰”,那就是明未巾帼英雄——秦良玉。在中国历史上,正式被列入国家编制的女将军,实际上只有秦良玉一位。她代夫从征,北上抗清,战功显赫,功勋卓著。为抵御外侮,立下汗马功劳,在巴蜀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流传下了“巴蜀自古出女将”这一千古佳话。
    

    当代大文学家郭沫若也曾撰文并作诗歌颂秦良玉的卓越功绩。所作诗如下:
   
    《咏秦良玉四首》
   
    石柱擎天一女豪,提兵绝域事征辽。
    同名愧杀当时左,只解屠名意气骄。
    兼长翰墨世俱钦,一袭征袍万里心。
    艳说胭脂鲜血代,谁知草檄有金音?
    平生报国屡争先,隆武新颁瞬二年。
    八月关防来蜀日,南朝天子又宾天。
    萑苻满目咎安归?涨地胡尘接紫薇。
    无复当年风虎意,空余白杆映斜晖。
   
    一、巾帼英雄 抗清名将
   
    1、 自幼奇志,文韬武略。
   
    明末巾帼女英雄秦良玉,字贞素,大明万历二年(1574年)出生于四川忠州(现重庆市忠县)西乐天镇郊的鸣玉溪畔。这里山环水绕,地势雄奇,风光峻秀,是秦家世世代代居住的地方。父亲秦葵饱读诗书,见多识广,算得上是一方名士,是位具有爱国思想的岁贡生。“丁乱世,喜谈兵”,从小培养孩子们学习文韬武略,勉励他们长大后:执干戈,以卫社稷“。良玉有兄弟三人,良玉居于第三,上有哥哥邦屏,邦翰,下有弟弟民屏。父亲尤其钟爱她,认为虽是女孩子,也应习兵自卫,以免在兵火战乱中“徒为寇鱼肉”。因而秦良玉自幼除了课章句,学经史外,还得以和兄弟一起随父习武。她不但学得一身骑射击刺的过人武艺,而且熟读兵史,精于谋略,显露出非凡的军事才能。父亲感慨地说:“惜不冠耳,汝兄弟皆不及也。”秦良玉并不因为自己是女儿家而感到自卑,她少怀大志,经常用历史上爱国名将、民族英雄的业绩激励自己,她豪迈地表示:“使儿掌兵柄,夫人城、娘子军不足道也。”
   
    秦良玉及笄之后与石柱宣抚使马千乘结为夫妻。千乘是东汉名将伏波将军之后,祖籍是陕西抚风,因祖上建立了战功,被封为石柱宣抚使,官职世代沿袭。千乘英俊严毅,“整莅军伍,莫不股栗”。他十分爱慕、敬重秦良玉,夫妻相敬如宾,就边治军用兵方面的事宜也常和也商议。石柱地处偏远的少数民族居住地区,本非用兵重地,但秦良玉向丈夫提出“男儿当求树勋万里,奚用坐守为?” 她立足于为国报效的远大眼光,协助丈夫精心简练士卒。这支石柱士兵使用白木削成“矛端有钩,矛末有环”的一种独特长矛,机动灵活,骁勇善战。史称秦良玉“驭下严峻,每行军发令,戎伍肃然。所部号‘白杆兵’,为远近惮”。
    

    2、随夫出征,初露锋芒。
    
    大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播州(今遵义)宣慰使杨应龙,割据地方,鱼肉乡里,朝庭调他东下抗倭援朝,他非但拒不出师,反而乘机煽动叛乱。播州地势险峻,山高水险,叛军依仗着天然屏障,猖撅一时。次年二月朝庭集结重兵,兵分八路围剿叛军,马千乘亦率五百精兵跟随,由于白杆兵特殊的装备和长期严格的山地训练,因此在播州的战争中十分得心应手,经常给予叛军出其不意的打击,不论怎样山峻岭高,白杆军都能出奇而至,宛如神兵从天而降,令叛军闻风丧胆。
    
    最后,叛军调集所有兵力,固守在播州城里,城外则设下五道关卡,分别是邓坎、桑木、乌江、河渡和娄山关,每道关卡上都有精兵防守,杨应龙想以此作为自己的护身符。攻打邓坎,是由秦良玉带领五百白杆兵为主力。邓坎守将杨朝栋见对方兵力单薄,便准备一举吞灭,于是把手下五千精兵全部拉到阵地上,排下密密麻麻的阵式。秦良玉面对十倍于己的敌军毫不畏惧,骑一匹桃花马,握一杆长矛,威风凛凛地杀入敌阵,只见她左挑右砍,东突西冲,所过之处敌军兵士纷纷损命,如秋风扫落叶一般。敌军潮水般涌向她把她层层包住,不料她越战越勇,长矛抡得象飞族舞轮,所向披靡。陷入敌阵中的秦良玉方寸不乱,一边砍杀周围的敌兵,一边慢慢向敌将杨朝栋靠拢,将到近前时,她一顿猛杀之后,忽地纵马腾跃,还没待四周的人看清,她己把杨朝栋抓在了自己的马背上,右手挥舞着长矛,左手牢牢制住了敌将。众敌兵见头领被擒,顿时乱了阵脚,秦良玉的白杆兵乘胜追杀,没一顿饭的功夫,敌兵就死的死,伤的伤,逃的逃,五千人马溃散无遗。     攻下邓坎后,剿匪大军接着又顺利地拿下了桑木、乌江、河渡三关,直达播州外围的娄山关。娄山关是播州城外的一道天然屏障,山势高峻险要,仅一条小路通过关口,可谓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地。攻打娄山关的主要任务又落到了白杆兵头上,限于道路狭窄,无法通过大批兵马,秦良玉便帮丈夫定下了一个巧取的方案。这天凌晨,秦良玉与丈夫马千乘双骑并驰,沿正路攻向关口,只见两杆长矛上下翻飞,挡关的敌兵一一倒下,而后上的援兵也无法一涌而上。而当秦良玉夫妇两人并肩血战,而敌兵越聚越多时,几千白杆军突然从关口两侧包围过来,敌兵防不胜防,落荒而逃。原来,趁秦良玉夫妇正面进攻,牵引了敌军注意力的时机,其他白杆兵将士从关卡两侧的悬崖处,凭着白杆长矛首尾相联,攀越上关,给了敌军出乎意料的打击。攻下娄山关后,叛军失去了护身符,剿匪大军一鼓作气,攻克了叛军据点播州城,杨应龙全家自焚而死,叛乱彻底平息下来。
    

    论功行赏时,石柱白杆兵战功卓著,被列为川南路第一有功之军,秦良玉初次参加大战,立下汗马功劳,除受到重奖外,“女将军”的英名远播四方。在平叛战争中,秦良玉初露锋芒,“连破金筑七塞,取桑木关,为南川路战功第一”。
   
    3、万里请缨,血战北疆。
   
    大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马千乘被太监邱乘云诬陷,冤死云阳狱中,朝庭因秦良玉屡立战功,遂令袭职,代领石柱宣抚使。从此秦良玉卸裙钗、易冠带。侍女卫队皆戎装雄服,南征北讨,声威远震。
   
    秦良玉得掌兵柄之日,正值女真族崛起于东北,对明廷构成严重威胁之际。大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明军在萨尔浒惨败于努尔哈赤的后金军队,举朝震惊,辽东官兵“一闻警报,无不心惊胆丧”,“装死苟活,不肯出战”。朝庭急调永顺、保靖、石柱、酉阳等土司兵赴辽救援。秦良玉奉调兵派遣兄邦屏、弟民屏率兵数千奔赴前线。
   
    大明天启元年(1621年)清军攻占了沈阳,势头更加猖撅,秦良玉的大哥邦屏和弟弟民屏,为了挽回大明的损失,强渡浑河与清兵激战,无奈因寡不敌众,邦屏战死疆场,民屏身陷重围;秦良玉闻讯后,亲自率领百名白杆兵,渡河杀入重围,拼死救出了弟弟,抢回了哥哥的尸体。浑河血战虽因寡不敌众,邦屏阵亡,未能取胜,但却在极艰苦的条件下杀敌数千,重创清兵,被除数誉为“辽左用兵来第一血战”。
   
    兄亡子伤,秦良玉悲怒交集,于是上书皇帝,陈述了自家军队作战及伤亡情况,天启皇帝深为感动,下诏赐予秦良玉二品官服,并封为诰命夫人,任命其子马祥麟为指挥吏,追封秦邦屏为都督佥事,授民屏都司金事之职,还重赏了白杆兵众将士。
   
    浑河血战之后秦良玉立即遣使入都,赶制一千五百件冬衣抚恤士卒,整顿余部。自己则亲率三千精兵直赴榆关(山海关)。榆关是清兵占据辽阳进窥中原必经的咽喉要道。清军屡次派重兵前来叩关挑战,秦良玉不为所激,只命部下加固防守,终使清兵无法得逞。一次,秦良玉的儿了马祥麟带兵巡关时,被敌军的流矢射中一目,他忍痛拔出箭簇,援弓搭箭向远处的敌人射去,连发三箭,射死三个敌人,清兵震惧,从此不敢轻易再来山海关挑衅了。秦良玉坐镇榆关,一方面救济关内外饥民,安定民心;同时加强武备,戮力守卫,有效地遏制了清兵南侵的气焰。在秦良玉的主持下,榆关防务固若金汤,成为清兵无法逾越的屏障。
    

    4、回川平叛,巾帼风采。
   
    不久秦良玉奉令回川扩兵援辽,抵石柱仅一日,适逢永宁宣抚使猓猡族奢崇明反叛。奢崇明以奉诏率兵二万援辽为名,进入重庆,久驻不发,自称大梁王。转而乘虚进逼围困成都,严重破坏了抗清的形势。奢崇明的党羽樊龙占据了重庆后,听说秦良玉带兵回到了石柱,马上派人携金银厚礼去与她联络,想请她共同举兵;秦良玉大怒道;“我受朝延厚恩,正思报效国家,岂能与叛贼为伍!”当即斩了贼使,火速发兵,溯江西上赶到重庆,出其不意地打败了樊龙的部队,攻下重庆。紧接着,秦良玉乃挥师西上救援,派民屏、侄儿翼明、拱明率四千兵马倍道兼行,自带六千精兵长驱西进,直赴成都,赶走了围攻成都的奢崇明部众,先后拿下红崖墩、观音寺、青山墩等几个大寨,彻底击毁了叛军势力。使成都顺利解围,并一举收复重庆。当解除了成都之围,秦良玉率领白杆兵骑马进城时,成都的市民纷纷涌上街头,扶老携幼,争睹女将军的风采。这时秦良玉已是五十开外,几十年的戎马生涯,不但没催她衰老,反而把她磨炼得愈加英姿飒爽。只见她端骑桃花马上,面颊红润饱满,两眼炯炯有神,身姿挺拔,气宇轩昂,一派大将风范,却又不失成熟女性的醇美。成都市民简直把她视为神明,纷纷在她走过的路上焚香跪拜。    巡抚朱燮元设盛宴为秦良玉及部众庆功,秦良玉毫爽海量,与当地高层官员同坐一桌,开杯畅饮。酒酣耳热之时,一位临座的巡抚署官员,也许是被秦良玉酒酣面红的神态迷住了,竟忘乎所以地从桌下伸过一只手来,拉住她的衣角抚弄不放;秦良玉很觉烦心,悄悄抽出佩刀,猛地割下被牵的衣角。在座的人大惊失色,秦良玉却丝毫不动声色,依旧举起酒杯,谈笑风声,倒是那位失态的官员羞愧地离开了席位。
   
    成都、重庆收复后,朝延闻报,授秦良玉为都督佥事,拜为石砫总兵官,以嘉奖她的血战功安邦彦的匪首,自立为罗甸王,招兵买马,占据了贵阳以西的千里之地。朝廷又诏命秦良玉率白杆军人黔平乱,秦良玉义无反顾,率师入黔,很快就平定了叛乱,杀死了安邦彦,但也牺牲了弟弟秦民屏的性命。
   
    5、北上勤王,轮台赋诗。
   
    大明崇祯二年(1629年)十二月,清兵绕道喜峰口,攻陷遵化,直抵北京城下。次年又向东攻占永平、滦州、迁安三城,形势极为险峻。崇祯皇帝匆忙下诏征调天下兵马勤王。秦良玉闻讯,火速“出家财济饷”,两次率白杆兵兼程北上。当时各地先后赶来的十余万官军,均屯驻在蓟门近畿一带,互相观望,畏缩不前。独秦良玉所部率先奋勇出击,秦良玉的部队与清兵在京师外围相遇,还没来得及安营扎寨,就开始了全面进攻。年己五十五岁的秦良玉,手舞白杆长矛,好似瑞雪飞舞、梨花纷飘,锋刃所过之处,清兵不是头落地就是手脚分家;所有白杆兵将士,无不以一当十,威猛如虎,打得清兵落荒而逃。很快,秦良玉接连收复了泺州、永平、遵化等四城,,解救了京城之围。为此,崇祯皇帝特在平台召见,赐一品服、彩币羊酒,并亲自赋诗四首褒奖。诗凡四首,不妨把它们抄录在下边:
   
    一、“学就西川八阵图,鸳鸯袖里握兵符。古来巾帼甘心受,何必将军是丈夫。”
   
    二、“蜀锦征袍手剪成,桃花马上请第缨。世上多少奇男子,谁肯沙场万里行?”
   
    三、“胡虏饥餐誓不辞,饮将鲜血带胭脂。凯歌马上清呤曲,不是昭君出塞时。”
   
    四、“凭将箕帚扫胡虏,一派欢声动地呼。试看他年麟阁上,丹青先画美人图。”
   
    “请长缨”,“扫胡虏”,尤其第三首的前两句——那是隐括着岳飞的《满江红》:“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这些都明明表示着去抵御外侮,而非内部的“戡乱”。第二首比较好。虽寥寥二十八字,但把明末文恬武嬉的瘫痪状态说得相当剔透。所谓“奇男子”,在我看来,是反语。那不是激昂得出“奇”,而是腐朽得出“奇”。当然,这所指的是那些统治阶级,下在为官为宦,或者可以为官为宦的人。请看吧,有“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吴三桂,有“献上皇帝一枚”的刘良佐,有率领“大员一百五十六、马步兵三十二万八千三百”而开城投降的大学士王锋和礼部尚书钱谦益,……..这些不都是“奇”之又“奇”的“男子”吗?在清军兵临城下,众多须眉大将贪生怕死,推诿观望之际,能够力挽狂澜的偏偏是一名万里勤王的女将,难怪崇桢皇帝感概万端,视秦良玉为救驾功臣,表示要“试看他年麟阁上,丹青先画美人图”了。
   
    6、保境安民,三阻农军。
   
    大明崇祯六年(1633年),永平四城收复后,她从京师调回四川,明庭留守秦翼明驻扎京畿,捍守京师,留马祥麟,张凤仪在京警备,命秦良玉归家“专办蜀贼。” 先后与罗汝才、张献忠等农民军作战。
   
    大明崇祯七年(1634年)张献忠克夔州,夔州为四川门户,自古便是军事重镇,夔州距石柱仅三日路程,保夔州即保石柱。秦良玉是朝廷命官,守土有责,石柱是她安身立命之所。因此,年过花甲的秦良玉再次披挂上阵,风采不减当年。迫使张献忠退回湖广。
   
    大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罗汝才屯驻湖广,谋进四川。五月,转克巫山,入瞿峡,直抵夔州。秦良玉再次前往阻击,先后在马家寨、留马垭、仙寺岭同罗汝才激战。扼叛将罗汝才于巫山,斩叛帅东山虎于谭家坪。
   
    同年九月,张献忠、罗汝才联手次弟入川,在竹菌坪(夔州城北)射杀了号称“神弩手”的张令。当时秦良玉与张令互为犄角,但因“趋救不及,转战复败,所部三万人略尽。”秦良玉只好单骑走见四川督抚邵捷春说:“事急矣!尽出吾溪峒卒可得两万人,我自禀其半(自出军粮一半),半饩之官(官府出一半),足以破贼。” 然而,由于川地屡经兵灾,府库空乏,粮饷短缺,邵捷春没有现粮,未采纳秦良玉意见。秦良玉损失的兵力无法补充;而起义军部队势力强大,如潮水般涌进川蜀,整个战局上,官兵无法取胜。秦玉良万般无奈,只有退保石柱一地。     大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冬,秦良玉升任四川总兵官。大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张献忠率马步、精兵数十万,长驱直入夔州。秦良玉再交驰援,终因众寡悬殊,只得败归石柱。为了保全家乡,她曾发布了《固守石砫檄文》。
   
    这时京城已被李自成所率领的义军攻破,明思宗自缢于煤山,大明皇朝在风雨飘摇中彻底崩溃,李自成入主京城,张献忠则想牢牢控制住川蜀,以作为自己的据点。张献忠东征西战,几乎囊括了全蜀,却唯对石砫弹丸之地无可奈何。已六十八岁高龄的秦良玉,带着她手下历经百战的白杆兵,不畏强暴,誓死抗拒,一直到张献忠败亡,起义军终没能踏入石柱半步。
   
    7、民族气节,浩气长存。
   
    1644年后金入关,形势骤变,满洲农奴主取代大明王朝,迅速西进南下,凭借屠杀推行一系例野蛮残暴的民族压迫政策。在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情况下,大顺、大西农民军余部与南明政权息兵相处,转而出现联明抗清的局面。秦良玉也和农民军停止干戈,重新投入抗清的行列。1646年8月,南明隆武政权赐秦良玉“大明太子太保”爵,封“忠贞候”,调石柱兵抗清,秦良玉以七十多岁高龄毅然接受“太子太保总镇关防”铜印,奉诏挂帅出征。但因郑芝龙叛变,南明隆武政权旋即败亡,而未能成行。清顺治五年端阳节过后,七十五岁的秦良玉,在一次检阅过白杆兵后,刚刚迈下桃花马,身子突然一歪,溢然离开了人世,结束了她戎马倥惚,驰骋疆场的豪迈生涯。秦良玉晚年虽未与清兵直接交锋,但始终坚持抗清立场,并在石柱地区实行屯垦,保境安民。当时四川地区战祸连连,赤地千里,凄凉残败。附近州县避难归附的百姓十数万家。至1648年秦良玉去世时,在城东南五十里万寿山仍屯有大批粮草。
   
    秦良玉戎马传奇的一生,可歌可泣!她不计安危、舍家破财、爱国爱民的情操,忠贞卫国,至死不渝的高风亮节,博的广大人民的崇敬爱戴。史载秦良玉率部进京后,“驭军严,秋毫无犯”,“都人闻白杆兵至,聚观者如堵,马不能前。”川人曾在秦良玉驻兵遗址筑四川会馆。祠堂内供奉春良玉戎装画像,龛前对联云:
   
    “出胜国垂三百年,在劫火销沉,犹剩数亩荒营,大庇北来梓客;
    起英魂天九幽地,看辽云惨淡,应添两行热泪,同声重哭天涯。”
   
    秦良玉不但“骁胆智,善骑射”,长于带兵打仗,而且“兼通词翰,仪度娴雅”。征战之暇还组织女兵纺纱织布,后人凭吊四川营址时曾留下“金印夙传三世将。绣旗争认四川营。至今秋雨秋风夜,隐约笳声杂纺声”的诗句。直到今天北京宣武门外当年秦良玉驻兵之处,仍保留有“四川营胡同”、“棉花胡同”一类的地名,表达了人们对这位民族女英雄的深切怀念。
   
    二、 史书所载节录:
   
    1、(大明万历四十七年十一月)兵部左侍郎杨应聘覆:“辽东经略熊廷弼题为酌调士兵以资征战,奉旨:‘该部速议具奏,钦遵到部,为照本部前议,调兵士兵四万以资征剿,业奉谕旨檄行彼中选发矣。’经臣虑,其调多则参杂不精,人众则安置不便,又虑安奢,水蔺互为仇雠,同征非宜,于是有精锐二万之议。……………调湖广、永顺宣慰司兵八千,都指挥使彭元锦亲统;调保靖慰司兵五千,宣慰彭象乾亲统;调酉阳宣抚司兵四千,宣慰冉跃龙亲领;石柱宣抚司兵四千,应袭马祥麟同秦邦屏亲领,以遵义参将童揆仲统之。……”
    (《明实录•神宗万历实录》卷588•页3。)
   
    2、十一月戊子,兵部左侍郎杨应聘请调湖广宣慰司兵八千人,都指挥使彭元锦领之;保有靖宣慰司兵五千人,宣慰彭象乾领之;酉阳宣抚司兵四千人,宣抚冉跃龙领之;石柱宣抚司兵四千人,应袭马祥麟同秦邦屏领之,遵义参将童仲揆统焉。仍以四川副总兵陈策加援辽总兵官统各军。(《国榷》卷83、页5143)
   
    3、(大明万历四十八年五月)辛亥,加四川石柱援辽女官秦氏下三品服。子指挥佥事马祥麟加指挥使(时赴三千人,续调三千五百余人)。
   
    四十有八年秋八月,石柱宣抚秦良玉援辽,与子祥麟守榆关,力战罔懈,严正封二品夫人,祥麟指挥。兄邦屏戮死浑河,赠都督佥事。(《蜀龟鉴》卷首,页7)
   
    4、先三日,袁应泰檄各将犄角应援,总兵姜弼、朱万良军浑河外,俱不战,独四川石柱土官秦邦屏、参将张神武、游击周世禄等力战,兵半济河,败其白标、黄标,最后紫标益众,四面而围之,川兵饥疲,八千人无一免者,总兵张名世、戚金在河南亦战殁。是役也,敌兵亦为夺气,川兵名始重。(《国榷》卷84。页188)     5、大明天启元年,邦屏渡浑河战死,民屏突围出。(《明史》卷270,页6944)
   
    6、三月,川浙总兵了陈策等率师援沈阳,及奴贼战于浑河,死之。时,策等提兵至浑河桥南,闻沈阳失守,下令还师。裨将周敦吉等固请追战,石柱土司副总兵秦邦屏引兵先渡河,与诸将营桥北,浙兵三千与陈策等营桥南。邦屏等营未就,奴四面攻之,将卒殊死战,杀奴二三千人,贼却而后前,如是者三,奴益生兵至,诸军饥疲不支,周敦吉、秦邦屏、吴文杰、雷安民皆战死。………(《明实录•熹宗天启实录》卷8,页7118)。
   
    7、大明天启元年,师渡浑河,邦屏力战死,民屏负伤突围出。沈、辽连陷,海、盖、金、复望风奔窜,良玉闻变,与祥麟兼程赴援,守护榆关。祥麟目中流矢,犹拔矢策马前进,大兵引退。良玉陈邦屏死状,兵部尚书张鹤鸣亦奏称“浑河血战,石柱土司功为最。秦邦屏战殁,宣抚女官秦良玉亲督精兵,兼抚残卒,往率榆关,壮气弥励,请加赏叙。再征兵赴援”等语。诏加良玉二品章服,即予夫人诰命,赐额曰:“忠义可嘉。”子祥麟授都指挥使,赠邦屏都督佥书。命回川练兵赴援,良玉率众还蜀。(《石柱厅志•承袭志》),页20。
   
    8、??嶷。及长,雄躯伟干,勇力绝伦,胸罗经史,能诗文善书,随太保南征北剿,尝以单骑冲阵,俘获渠魁。浑河血战,目中流矢,犹拔矢策马逐贼,斩获如故,大兵惊退。事闻,授指挥使,军中呼为“赵子龙”、“小马超”。援辽时,前军已发,公披挂装束,援笔大书于“建勋堂”之门,有“海阔从鱼跃,天空任鸟飞”之句,字高丈余,闻当时悬手直书,后人引梯仰视,目为之眩。改设后,笔迹犹存。后为旗人同知德明寓此,始行刷去。应袭宣慰司职,未任事而卒。(《马氏家谱•十二世祥麟公传》)
   
    9、大明天启元年春正月,师渡浑河,邦屏战死,民屏负伤突围出。沈阳破,残兵枝节入关。良玉闻变。与祥麟兼程进御。扼榆关,祥麟目中流矢,犹策马前进。是役诸城皆陷,关独完。(《蜀龟鉴》卷7,页7。)
   
    10、秦良玉驻兵处在(北京)骡马市大街中间路北,中有四川会馆,原名石芝庵,后人改庵为会馆,内祀秦良玉之神位.龛前有联曰:“出胜国垂三百年,在劫火消沉,犹剩数亩荒营,大庇北来桑梓客。起英雄于九幽地,看辽云惨淡,应添两行热泪,同声重哭天涯”。
   
    馆门之外有横匾,“蜀女界伟大秦少保驻兵之处,川兵在此学习纺纱织布,施行兵工政策,后人因志其事,故名棉花胡同。”
   
    附:秦良玉史略。秦良玉,明末忠州人,石柱宣抚使马千乘之妻也,善骑射,饶胆智,兼通诗翰,好为男子装,仪态娴雅,而驭下严峻,每行军发令,戎伍肃然。……… 马千乘死,良玉代领其军,时号白杆军,朝命赐绢服,裙衩易冠带,侍女皆作男装。后因援辽勤王有功,封一品夫人,晋爵为忠贞侯。崇桢召见平台,赐帛羊酒,赋诗旌其功。诗曰:“蜀锦征袍手制成,桃花马上请长缨,世间多少奇男子,谁肯沙场万里行”。命良玉归,专剿川贼,连败罗汝才等。后良玉寿终石柱。今四川会馆有秦良玉东征图,不知何时售与外人,芙蓉淹没良可惜也。(《燕都胜迹•北平南城》)页101、102
   
    11、四城既复,闻蜀有百丈关之警,命还镇。良玉留子祥麟同妇张氏,代驻近畿防守。……良玉回镇,奉令专防川东。

第4、杨贵妃是否恋上李太白?

    李白(公元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诗侠”之称,可谓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才华盖世。

杨贵妃,本名杨玉环(公元719-756年),唐代宫廷音乐家、歌舞家,其音乐才华在历代后妃中鲜见。她天生丽质,可谓大唐第一美女,有“羞花”之貌,天姿国色,与西施、貂蝉、王昭君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

后世很多人硬要暧昧地将这二人拉到一起,给这对作古千年的才子佳人造点诽闻。

湖南卫视最近正在热播的尤小刚秘史新剧《杨贵妃秘史》中,就很煽情地将这“李杨恋”当做戏里的三大感情主线之一,剧中杨贵妃与李白扑朔迷离的暧昧关系成了一大看点也备受争议。那么杨贵妃与李白在历史上到底有何瓜葛?查阅了一些历史资料,笔者发现二人年龄相差18岁,与电视剧中的扮演者的年龄倒也相仿,所以,该秘史编剧合理想象这对才子佳人曾经有一段浪漫情史也并不为过。那么历史上二人到底是否暧昧,是否有过情史呢?

经考证,“李杨恋”纯属子虚乌有,李白和杨贵妃绝无爱情纠葛。

天宝年间的一天晚上,唐玄宗带着他的宠妃杨玉环,乘月色观赏移植到沉香亭的四株名贵牡丹。兴庆湖畔,他们漫步长堤,身后是空辇和一行最出色的梨园弟子。他们在花香月色之中,摆下歌舞。李龟年正张罗着管弦班子准备唱的时候,唐玄宗说:“赏名花,对妃子,此情此景怎能再唱旧词?”叫李龟年拿着金花笺赐给李白,让李白赶紧写词(也就是配合歌唱的七言律诗)。哪想到这时李白正和几个朋友躺在酒楼里呢。李龟年赶快用冷水激醒他,叫人把李白架进兴庆宫,而李白这次奉旨拍马屁,还是要拍唐玄宗最爱的女人,自然认为接近最高领导,升官进爵的好机会到了。他就抖擞精神,卖了十二分的力气,写下了《清平调》三首: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其实坚持李白和杨贵妃有私情的人,大多从李白所写的《清平调》三首上做文章,对于诗中文字的“索隐”真是达到了让人可笑的地步,例如,“飞燕”来暗喻贵妃当时的处境就像一只可怜的燕子似的,对明皇没有真感情却还要无奈地把自己的身体倚靠在明皇这新的“妆台”上。李诗里令他常相思伤感的景物经常带有“燕”字,如春思里的“燕草”及别的诗里的“燕山”等。莫非贵妃的小名有个“燕”字,李白才常借“燕”来传情?如果大家都照这个思路来解读古诗,那就太热闹了。首先这里的“可怜”是夸杨贵妃娇俏可爱的意思。白居易在出任杭州刺史的途中写过一首诗《暮江吟》,咱们上小学的时候都学过了。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珍月似弓。”这里的“可怜”就是用“可爱”之意,两首诗这个词的意思是一样的。然后,翻遍正史野史,杨玉环的小名里还真没个“燕”字,“玉环”的记载最多,也有史书记载她叫“玉奴”。李白借“燕”传情,可真是“索隐派”的兄弟们坐在屋子里自己拍脑袋想出来的。我们平日里见了领导的夫人都要赞两句,李白是奉旨为杨贵妃的美貌作诗,这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吗?众所周知杨贵妃是肥美人,她本人也挺忌讳的,听到李诗仙那么善解人意,说她象古代第一瘦美女赵飞燕,怎能不开心,又怎会向唐玄宗进他的谗言呢?

而与杨贵妃传出绯闻的男人里面,最靠谱的是安禄山和杨国忠,这两位可谓占尽了天时地利。

安禄山是杨贵妃的干儿子,儿子看娘,天经地义。杨贵妃可以呼啦啦把安禄山给扒光了,唐玄宗来的巧,看到了这一幕,杨贵妃说

是在行“洗儿礼”呢,两人的暧昧关系可想而知。杨国忠呢,是杨贵妃的堂兄,在京城里代表着贵妃娘家,不仅杨大美女自己可以时不时的回娘家串串门,走走亲戚。连唐玄宗也认真老实地把情敌当亲人了,杨贵妃惹他生气了,赶她出皇宫也是送到杨国忠手上,那真是机会多多。其实,在最近有幸拜读的蒙曼老师新作《蒙曼说唐·长恨歌》中看到的李白的结局才是证明这段“李杨恋”纯属子乌虚有的铁证,杨贵妃的两大绯闻男友中安禄山,权利大的可以拥兵造反了,“安史之乱”闹得大唐悬的很呢,后来安禄山、史思明都被自己儿子给杀了,我看主要是他们内部起了争执,大唐打了八年这才平了乱,否则还不定是什么结局呢。杨国忠呢,其实只是杨贵妃的一个远房堂兄,一个街市上的二流子,智商不高,无才无德。这样的人可以位居宰相,其中玄妙不由让人会心一笑。而李白仕途却何等狼狈!李白之才,昭天皓月的,谁都知道他当了两年的待召翰林的虚职就被赐金放还了,假如李白与杨贵妃真有情史,杨贵妃只稍稍吹吹李隆基的枕头风,他自然可以轻轻松松做上高官。何至于“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般的兴冲冲去当官,竟落到那般凄惶的下场!蒙曼老师做客“百家讲坛”期间,在《蒙曼说唐·长恨歌》讲解里对李白也有精彩的演说,而从《蒙曼说唐·长恨歌》这本书中更能让人品味到别样的李白!

第5、王宝钏苦守寒窑十八载

西安城南小雁塔附近有个武家坡,上有一孔破旧的窑洞,洞沿上题有“古寒窑”三个字,相传当年王宝钏苦守寒窑十八载,等待丈夫薛平贵归来的故事,就是发生在此。窗前还建有一座祠庙,庙内供奉着王宝钏与薛平贵的塑像,祠柱上题着一副对联:
十八年古井无波,为从来烈妇贞媛,别开生面;
千余岁寒窑向日,看此处曲江流水,想见冰心。
王宝钏本是唐懿宗时期朝中宰相王允的女儿。王允没有儿子,只有三位如花似玉的干金承欢膝下:长女名宝金,许配兵部侍郎苏龙为妻;次女宝银,也已嫁给了九门提督魏虎;三女儿便是宝钏,三姐妹中她才貌最为出众,既然两个姐姐都婚配得门当户对,父母当然也想为待字闺中的小女儿找一位乘龙快婿。
三小姐宝钏似乎比父母更挑剔,许多前来提亲的豪门贵族公子都被她坚定地回绝了,别人都以为是相府千金心高气傲。实际上宝钏心中自有一套择夫标准,她一不慕权贵,二不贪虚名,一心只求嫁个有才有德的如意郎。无奈那些豪门之后,不是花花公子,就是酒囊饭袋,怎么能让她看上眼呢?
当时长安城南一带,山环水绕,风光秀丽,每到春暖草绿,柳暗花明的时候,京城长安里的皇族显贵、文人雅士、贫民百姓,都喜欢到这里赏花游春。这年春天,王宝钏也带着几个丫环来南郊踏青,不料遇上一伙不明来历的风流公子追随纠缠,讨厌却又摆脱不了。这时,旁边一位衣着陈旧的年轻书生看不过去,果敢上前拦阻这伙人的无礼之行。这伙锦衣公子根本不把这书生放在眼里,七手八脚地推搡着他,还骂道:“哪来的野小子,在这里管起爷们来了!”书生毫不畏惧,回敬道:“路见不平有人铲,光天化日之下调戏良家妇女,岂有此礼?”锦衣公子们当然来气,心想你这小子怕是吃了豹子胆,于是一拥而上,对那书生拳脚相加。
王宝钏在一旁为这位仗义书生正担心,不想那书生只略摆架式,轻轻一格,便把那伙中看不中用的锦衣公子撞得七倒八歪,心知不是书生的对手,相扶着骂骂咧咧走开了。
宝钏暗自佩服着书生的功夫和胆略,见那群风流公子走开,连忙上前作礼感谢。书生略有些腼腆,连声说:“理当如此,小姐不必多礼!”
书生愈是客气,王宝钏就愈是欣赏他,口中称谢不已,一来二往,两人便熟络起来。这书生只道自己叫薛平贵,父母双亡,家道中落,只剩下自己一人,至于详细家世却不肯相告。在王宝钏看来,这书生不只是武功高强,而且知书达礼,颇具文采,虽然衣着寒酸,却掩不住气宇轩昂,不由心生爱慕。于是两人结伴游赏,一路鸟语花香,春气袭人,一种温馨的感觉回荡在两人中间。薛平贵知道了眼前的小姐乃是相国千金,不但容貌姣美,言谈举止又那么娴雅而不矫揉、端庄而不傲漫,确实让他着迷,但又自愧太不般配。
不知不觉,两人一同度过了一个下午,言语十分投缘,彼此从对方的眼神中都能读出几分爱慕,因为丫鬟相随,也不便更深地说些什么,日暮分手时,两人眼光中充满眷恋与不舍。
回到家中,王宝钏不敢向父母禀明春游遇良人的事,她知道父母不会答应把她许配给一个毫无功名的落魄书生,只好暗饮相思,愁怅度日。不久,老父又摧促三女儿赶快订下婚事,以免成了老姑娘。王宝钏灵机一动,提出了以抛掷绣球来决定终身大事的办法。宝钏想,自己抛球征婚的消息一传出,有情郎薛平贵一定会赶来参加,到时绣球落哪方就全凭自己决定了。而王父眼看着执拗任性的三女儿年龄渐大,婚事却总是订不下来,心中甚为着急,既然她自己提出抛绣球的,此法古已有例,再说公子王孙争相簇拥在自家门前也是件风光的事,于是就应允了。只是暗中决定,到那天院门要把紧,只放些有身份的公子进来,这抛球的规矩可是“中鸡嫁鸡,中狗嫁狗”的,可不能让那些贫贱小子捡了便宜。
于是王家院里搭起了高高的彩楼,订了个黄道吉日由三小姐抛掷绣球择婿。王宰相遍邀了京城的贵胄子弟前来参加。消息传出后,远远近近有身份的名家公子都争相赶到王家,因为大家早就风闻了王家三小姐的才貌,又贵为相国千金,绣球若能有幸打中自己的头,那岂不是喜从天降?所以谁都想来碰碰运气。
王家的院门果然把持甚严,不是有头有脸的人决不许进。那么无钱无位的薛平贵岂不是进不来了?不用着急,聪明的宝钏早有安排,她早已让上次同去春游、见过薛公子面的贴身丫环到院外悄悄寻找薛平贵,让她带薛平贵从侧门进院。
吉时已到,一阵锣鼓炮仗响过之后,彩楼上的垂帘轻轻撩起,一群待女簇拥着一个如花似玉、衣着艳丽的小姐露出面来,小姐手上托着一个五彩绣球。楼下院中披红戴紫的公子哥儿们轰动起来,都伸长了脖子,期待着天赐良缘降落到自己头上。上面王宝钏粉面含笑,似乎胸有成竹,玉腕翻处,绣球已翩翩落下,不偏不倚,正打在院中一角的布衣公子薛平贵头上,正如后来戏曲里所唱的“王孙公子千千万,彩球单打薛平郎。”
王允仔细一看,绣球抛中的女婿竟是一个衣着寒酸的落拓少年,当即心中生怒,立下了悔婚的决心。回到屋里后,王允对刚下彩楼的宝钏坚决地说:“为父不同意这桩婚事!此事择日再议。”原本心中喜滋滋的宝钏,一听父亲的话,猛地吃了一惊,很快她就明白了父亲一定是见了薛平贵的贫贱,而不惜违约悔婚的。此时宝钏心中主意已定,她决意不再凭父亲任意摆弄自己的终身大事,就接口据理力争道:“既是抛球定婚事,那便中鸡嫁鸡,中狗嫁狗”父亲怎能置信义而不顾,出尔反尔呢?”
父女俩一番唇枪舌战,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王宝钏执意嫁给了心上情郎薛平贵,王允一怒之下与她断绝了父女关系。成了薛平贵的妻子,就要跟着薛平贵走,这时薛平贵了无栖身之所,平时就在亲戚朋友家,东一日,西一宿地借住,如今添了妻子,总得有个自己的窝,于是两人搬进了武家坡上的一处旧窑洞。在寒窑中,夫妻俩男樵女织,过着清苦的日子,幸而夫妻间互敬互爱,相依为命,苦日子也过得颇有滋味。虽然王宝钏的父亲与她断绝了关系,而相距不远的老母却无法割舍这个惹人怜爱的小女儿,不时派人来探望他们,送些钱物,使他们的生活得以维持下来。
咸通九年,桂州边区戌卒发生了叛乱,聚众为匪,攻占了边防重镇,并向北逼进。朝廷派康承训率军讨伐,为了增强兵力,还令沙陀部队随军助战。
沙陀原本是大唐西北边区的一支游牧部落,因与吐蕃交战失败,酋长就率残部归附唐朝,唐廷把他们安置在定襄一带。接到调遣令,沙陀部队先赶往长安待命,随时准备奔赴桂州。文武兼备的薛平贵看准了机会,认定自己建功立业的时候已到,于是在大军云集长安之时,薛平贵参加了沙陀的部队。
王宝钏是多么不愿意自己的丈夫离开,但薛郎是有才有识的伟男儿,总不能与自己终身相守寒窑,她擦掉泪水,为薛郎收拾行装,挥手送他出征。
在沙陀部队中,薛平贵凭着自己出色的武艺和才学,渐渐受到酋长朱邪赤心的重视,当部队转战湘江、淮泗一带时,薛平贵成为了沙陀部队与唐军之间的连络人物。终于剿平了叛乱,唐军班师回朝,沙陀部队因在战争中居功最大,唐廷赐朱邪赤心姓李名国昌并授为大同节度使。薛平贵没有来得及回长安探望久别的妻子,就随军驻进了大同。
为了今后的幸福。薛平贵在大同努力争取立功晋升的机会,无奈战争平息,这种机会是很难遇上的。一次,薛平贵随朱邪赤心一家到郊外狩猎,行到山崖时,朱邪赤心的女儿春花公主的坐骑突然受惊失控,扬蹄飞奔,眼看就要坠下悬崖。紧随其后的薛平贵,飞奔向前,伸臂竭力拦住了公主的马匹。两匹马行到山坡上,薛平贵下马扶起受惊的春花公主,正值情窦初开的小公主,见救她的人是一位年轻英俊的汉族勇士,不由地心旌摇晃,憧憬如泉,就势倒在一薛平贵怀里。
从那天起,春花公主就如痴如醉地爱上了薛平贵,沙陀少女不象汉族姑娘那般腼腆羞涩,春花公主又依仗着自己的美丽和地位,向薛平贵频频发动进攻,象一团火焰一样猛烤着薛平贵。薛平贵心里一直挂牵着长安寒窑中苦等自己的妻子王宝钏,他不愿意背叛她诚挚的爱心;可是自己在沙陀部队里一直默默无闻,若不抓住春花公主这个台阶,以后怕是很难再有高升的机会,何况若是惹恼公主,自己还不知道能不能在这里呆下去。权衡再三,薛平贵成了沙陀酋长的“驸马爷”,他在沙陀军中的地位自然也就急骤地升高了。当然,他不会忘记结发之妻,曾多次趁唐廷专使前来大同慰劳之际,悄悄托使者为王宝钏带去书信金帛,接济伊人的生活,当然他没告诉她自己在这里已另配佳偶。而寒窑中的王宝钏始终矢志不移,纺纱度日,一心一意筹待着良人衣锦荣归。
一年又一年地过去了,总也不见薛平贵归家的身影,后来竟还断了音信。是薛郎变心了吗?不是,是政局在这时发生了急剧的动荡。
沙陀酋长朱邪赤心的嗣子李克用屯兵蔚州,对朝庭颇为不满,因而野心勃勃地四出扩充势力、地盘,唐廷忍无可忍,出兵讨伐沙陀军,朱邪赤心与李克用父子率众逃入阴山一带的达靼人地区,薛平贵自然也追随他们到了阴山。阴山与长安两地遥遥,不通音讯,薛平贵心想不知何时才能与宝钏团聚。
就在这时,黄巢在山东冤句聚众起义,大军浩浩荡荡,由江西、浙江、福建至广州,再经桂州至潭州,占领了两湖广大的地盘。唐僖宗乾符年间,因治国无道,天下扰攘不安,到了广明年间,黄巢趁机率军攻陷了东都洛阳,紧接着又突入潼关,直逼京师。长安情势紧迫,大唐军队力不足用,朝廷只好派特使到阴山赦免李克用之罪,并赐以官爵,请他率军人京援战。
于是,李克用于中和二年率沙陀兵一万七千人南来,会合诸路勤王援军,攻克了已被黄巢占领的长安,保住了大唐江山。
薛平贵随军来到长安,固沙陀军战功辉煌,李克用成了唐室功臣,薛平贵也水涨船高,被朝廷委以重职。功成名就的薛平贵只身步行来到武家坡的寒窑中,终于与分别达十八年之久的妻子王宝钏见面了。那情那景,已是用文字难以描述,总之,夫妻相见,直从正午呜咽流泪到黄昏。
王宝钏终于走出了寒窑,被接入薛平贵府中。这时薛平贵已有了王宝钏与朱邪春花两位妻子,两个人不分大小,平起平座,相处得甚为和睦、经过了十八年的苦盼,王宝钏终于有了一个美满的家庭。而王宝钏苦守寒窑十八载的故事也被人们传为美谈,并搬上了戏曲舞台。


------------------
一鸣扫描,雪儿校对

第6、孟姜女:苦情戏女主角

孟姜女:孟姜女故事最早见于唐代的《同贤记》,可能是由《左传》所载春秋时“杞梁之妻”哭夫崩城故事演化而成,后来以多种文艺形式广泛流传于民间。顾颉刚写了三万多字关于孟姜女的文章,搜集到成百万字的资料,发表了《孟姜女故事研究》一文。

假如你是古代一位做润喉糖生意的老板,要你找一位产品形象代言人,你找谁?A:永新(唐玄宗时期著名宫廷歌唱家) B:樊素(白居易之名妾,与小蛮并称“樊素口、小蛮腰”的歌唱家)C:孟姜女(著名村姑,以哭倒长城著称)D:刘采春(唐朝名妓,写有《罗贡曲》的作曲家)

选择题没有答案,但关乎你的生意。如果是我,我就选C。明摆着,孟姜女的知名度是最高的,眼球经济在任何朝代都是有用的法则。况且她的出场费一定没那么高。想想看,哭三天三夜,容易吗?必定有非常好的嗓子。据当时的民工反映,孟姜女哭倒长城达七次之多:刚刚修补好,孟女士“哇”的一声“我的命好苦啊!”墙撑不住又垮了,劳民伤财得很,应该给她一份有益而环保的工作,让她做保护嗓子的代言人就很合适。

为什么孟姜女那么命苦?话说秦始皇时期,某天孟姜在池塘里洗澡,被一个男青年万杞良看见了。这就算放在今天也是一件严重的事情,孟姜楞了,没去掩住脸而试图掩全身,结果小万就把她看了个一清二楚。她马上就向小万求婚,小万看到美女自然也答应了。另一种版本说孟姜是洗手时被人撞见了,我以为此说不可信,因为秦朝风气没那么封建讨人厌,而春日女孩子下池沐浴更有一种祓禊的求偶意味,较符合孟姜追求幸福的热辣辣的性格。

两人成亲后,小万不幸被征兵去修长城了,孟姜只好哭哭啼啼地送走爱人。她一想到小万从此就要从南方到寒冷的北方露天作业了,很不放心,一口气地织了好几件温暖牌毛衣,然后又千辛万苦地送到陕北。从湖南到陕北(一说是她是安徽人),远赛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且还是一个年轻美貌的小娘子独身行走,再加上孟姜又没什么盘缠(要有那么大一笔旅游费用的话,小万早就交点征税不去服役了),还能活着就太难能可贵了。憋了那么一肚子的委屈和骄傲,想向丈夫发发嗲,邀邀功时,丈夫却死了。长城啊长城,孟姜看到此,能不悲从心来吗?孟姜扒开长城脚,看到丈夫的尸骸,放声嚎啕大哭,直哭得山川变色,天地动容。“轰”的一声,豆腐渣工程倒了一角。传说到这里“嘎”地止住了。

另有一个悲剧典型。当邓丽君小情小调的《杜十娘》不再流行的时候,我们那位严肃的领导一脸哀怨地唱着“抱你上竹床”的时候,因为太感人,个个都坏坏地笑。杜十娘,江南名妓,艳绝一方,才艺出众,聪明绝顶。很多人想要她,她掂量来掂量去,挑了一富家子李甲。李甲在她身上花光了钱,杜十娘为了考验他,又让他想办法凑钱给自己赎身,李甲一天忙到晚还凑不够首期。本来这种人就算好也很有限了,杜十娘看他老实,抖一抖被子,银子就哗啦啦往下掉。杜十娘用自己的私房钱赎身后还是跟着这个没用的家伙走了,急着赶着去结婚。可惜才刚出门李甲经不住三言两语,就把杜十娘三千两银子卖给了孙富。十娘冷冷一笑,把百宝箱拿出来:她的个人存款何止万两银子?李甲这才知道后悔了,可杜十娘心已死,抱着百宝箱沉入了水底,留下了一个后人口齿留香的传奇。

说实话,杜十娘不笨,处处留个心眼,处处有计较,也没有软弱、愚昧等中国传统女性常见的恶习,要怪,只能怪她自己命不好。我不认为是她品味低,名妓虽风光,遇人不淑是正常的。杜十娘想靠自己的聪明与能力去缔造幸福的愿望不可避免地落空了。这种悲惨,和欧里庇德斯笔下的美狄亚有得一拼:美丽、聪明、勇敢、大气都占全了,可她们的运气太背了。只不过,美狄亚毕竟是鬼妹,敢杀他一片白茫茫。算她狠。“在一切有理智、有灵性的生物当中,我们算作是最不幸的。”这样的话在美狄亚嘴里说出来,字字都是血啊。

第7、绛娘与崔护的桃花缘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首崔护写的“题都城南庄”诗流传甚广,至今仍有不少人能朗朗吟诵。然而知诗者并非尽知这首诗中还隐藏着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故事中饱含着才子佳人的纯真之情,情节曲折神奇,人们称之为“桃花缘”。
崔护是唐德宗贞年间博陵县的一位书生,出身于书香世家,天资纯良,才情俊逸,性情清高孤傲,平日埋头寒窗,极少与人交往,既使偶而偷闲出游,也喜欢独来独往。
这一年的清明时节,正逢一个难得的晴朗天气,屋外桃红柳绿、蝶舞蜂飞、清风微拂、春意袭人。午后春日暖照,苦读了一上午的崔护深为春的气息所感染,决心去郊外好好体味一下春的盛情。于是放下书本,兴致勃勃地独自步行出城。一路上杨柳花飞、莺燕啁鸣、暖阳和风、瑞气宜人。苦读不知春已浓的他顿觉心身清爽。一路漫行,看不尽的红花绿草,春山春水,他恣意享受着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礼物,浑然不知道路的远近。
不知不觉离城已远,他忽然觉得有些腿酸口渴,寻思着找一处乡野农家歇歇脚、讨些水喝,以便日落之前赶回城去。这里已是僻野,农家住得极为零落,他举目四眺,望见不远山坳处,一片桃花掩映中露出一角茅屋,于是加快脚步朝山坳走去。临近山脚,在远处能望见的茅屋这时反而全部被桃树遮住,眼前只有一片蔚然的桃林:桃花灼灼,缀满枝桠,微风吹来,清香绕人,让人疑是误入了桃花源中。沿着桃林间的曲径往里走,在一小片空隙中有一竹篱围成的小院,院落简朴雅洁。院中住着茅屋三楹,全用竹板茅草搭成,简陋却整齐异常。崔护心想:“何方高人,隐居在如此别致的地方。”
走近柴门,他叩门高呼道:“小生踏春路过,想求些水喝!”一边叫门,他一边猜想,出来开门的必然是一位白发美髯、竹杖芒鞋、相貌清奇、谈吐风雅的老翁。吱呀一声,房门敞开,不料走出的却是一位妙龄少女。
少女布衣淡汝,眉目中却透出一股清雅脱俗的气韵,使崔护甚感惊讶。他再次说明来意,少女明眸凝视,觉得来者并无恶意,就殷勤地将他引入草堂落坐,自往厨下张罗茶水。崔护打量着四周,只见室内窗明几净,一尘不染,靠墙放着一排书架,架上置满诗书,桌上笔砚罗列,墙壁正中悬挂着一副对联,联文是:“几多柳絮风翻雪,无数桃花水浸霞。”语句雅致,情趣不俗,绝不同于一般乡野农家的风格。临窗的书桌上正搁着一帧墨渍未干的诗笺,上面写着一首“咏梅”五言绝句;

素艳明寒雪,清香任晓风;
可怜浑似我,零落此山中。

诗句一定是这里的主人所书,似乎是在借梅花来感叹自己的坎坷身世,竟是这样充满着萧索与无奈。到底是何等人物隐居在这里?又是何等心情与遭际而衍出如此无奈的文字呢?一连串的问号浮起在崔护脑际,使得他对这桃花环绕的茅舍以及茅舍的主人大感兴趣,一心想要探个究竟。
这时,少女托着茶盘从厨房中出来,她落落大方地走向崔护,见对方正凝视着墙上的对联似乎在品味,她会心地嫣然一笑,轻轻地唤一声:“相公,请用茶。”崔护从思索中转过神来,见少女正向自己走来,粉白透红的脸上秋波盈盈,不施脂粉的打扮,素净的布衣,更加衬托出少女的纯真和灵秀,宛如一朵春风中的桃花,向人们展示着生命的风采。一时间,崔护竟然有些看得发怔,少女似乎察觉了他的心意,迅即垂下眼帘,一份娇羞把她点缀得更加动人,崔护不由得心旌摇曳,险些儿难以自恃。
但毕竟是饱读诗书,通情识礼的书生,崔护努力稳住自己的情绪,不致于在少女面前失态。他礼貌地接过茶杯,轻轻呷了一口茶水,故作镇定地表明自己的姓氏和乡里,接着又十分客气地叩问少女的姓氏及家人。少女似乎不愿多提这些,只是淡淡地说:“小字绛娘,随父亲蛰居在此。”并不提及姓氏和家世,似乎有什么难言之隐,崔护自然也就不便多问了。
然而墙上的联句、桌上的诗句、以及眼前的人物,这一切所透露出来的,都强烈地暗示着这茅舍的主人,必有一番不凡的来历。崔护的心目中形成了一团迷雾,但既然人家不愿多谈,他也就只好搁在一边了。两人在屋中静默了一会儿,崔护将话题转到景物上.他大赞此地景色宜人,犹同仙境,是游春不可多得的好地方。少女只是听他高谈阔论,含笑颔首似是赞同,却并不说话。说到春天,崔护诗情大发,又对古今著名的游春诗词品评了一番,最后说道:“花开堪摘直须摘,莫待无花空折枝”。说完,他意味深长地望着绛娘,等着她的反应。灵慧的绛娘当然明白他的意思,在春意盎然的季节,面对着这样一位风华正茂、气宇轩昂、又才情逼人的少年郎,又怎不叫她情窦初开的心中春意荡漾呢?但知书识礼的少女怎敢在一个陌生男子面前敞开自己的心扉,她坐在那里含羞不语,两片红霞染上了面颊,偶尔用含情脉脉的目光向崔护一瞥,一碰到崔护的目光就迅速地收回。更加羞怯地望定自己的脚尖,益显出一副楚楚动人的模样来。面对少女的无措,崔护也不知如何是好,饱读圣贤书的他不可能做出更热烈、更轻浮的举动来。平时极少接触女孩的崔护自然不甚明白少女的心思,见少女长久不语,还以为自己得罪了她。于是暗暗警惕着自己,不知不觉便在言语上有了一些收敛。
那时讲究“男女授受不亲”,一对未婚男女能够端茶递水,独处一室,已属破格之举。在乡村僻野尚且说得过去,若在城里则是大逆不道的了。两颗年轻而挚热的心,在春日午后的暖阳中激荡着,彼此都被对方深深吸引着,然而“发乎情,止乎礼”,两个饱受礼节教育的年轻人并没有再进一步的越轨行为。眼看着太阳已经偏入西边的山坳,崔护只好起身,恳切地道谢后,恋恋不舍地向少女辞别。少女把他送出院门,倚在柴扉上默默地目送着崔护渐渐走远。崔护也不时地回过头来张望,只见桃花一般的少女,映着门前艳丽的桃花,一同在春风中摇荡,心中暗叹:真是一副绝妙的春景图啊!但少女眼中无限的眷恋他却已看不清楚了。
春日里一次偶然的相遇,在崔护和绛娘心中都激起了圈圈爱的涟漪。然而,男女之情,对男性来说是生活中的一些点缀,在女性却是生命的全部。自从崔护离开以后,绛娘对他一直念念不忘,翩翩少年郎的影子日日夜夜盘桓在她脑海中,让她朝思暮想、魂牵梦萦,但这一切她又不能对任何人提起。而崔护回到家中,随即就埋头于繁重的功课中,日夜苦读,心思不复他顾;寻春巧遇绛娘一事只能暂搁脑后不敢再去撩起,以免心猿意马而荒废了学业。
时光如流,转眼到了第二年春天,又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晴日,崔护望着城中绽开的桃花不由地触景生情,回忆起去年春天的城南旧事,感情的烈焰在他心中升腾,在无法压抑的冲动中,崔护抱着兴奋急切的心情,一路快行来到城外寻找往日的旧梦。一路上花开如旧,瑞气依然宜人,但这一些景物都已唤不起崔护的兴致,他心中只有那片灿灿的桃花中的伊人。寻寻觅觅,终于让他找到了去年那幢茅舍,但见一切如故,好象那一次春日艳遇就是发生在昨天。走近院落,里面寂静无声。他隔着竹篱高呼道:“小生踏春路过,想求些水喝!”他重复着去年的语言,期盼着去年的那幕再次上演。
许久都不见少女出来开门,他唤了几声:“绛娘!绛娘!”除了些许微弱的回音外,并无应答之声。再定睛一看,茅舍门上静静地挂着一把铜锁,宣告着主人已不在此。顿时,崔护觉得如一瓢冷水浇头,火热的心凉了大半。推开柴门,枯坐在院中桃花树下.缤纷的花瓣落了他一衣襟,仍不见少女归来。又是夕阳西斜的时候了,他讪讪地从窗棂中取出笔墨,怅然地在房门上写下七绝一首,这就是开头提到的那首“题都城南庄”。
题罢,他仍觉意犹未尽,沉吟两遍,想改第三句为“人面只今何处去?”转念又想,一首七言绝句中用两个“今”字,不甚妥当,于是仍依原句。再看诗中两次提到“桃花”一词,却并不嫌重复,反而更突出了主题,渲染了气氛。
崔护城南访旧,没能见到绛娘,回家后心里一直放不下来,脑子里不断地问:伊人究竟到哪里去了呢?——扫墓?探亲?郊游?甚至是出嫁了?他想来想去,绛娘的倩影时常萦绕在心头。这样一来,他根本无法用心读书,甚至连茶饭也难以下咽。于是,数日之后,他再度往城南寻访。
这次,他熟练地找到了茅舍,尚未走近,远远地就听到茅舍中传出了阵阵苍老的哭声,崔护心中一紧,连忙加快脚步赶到茅舍前高声询问究竟。
片刻之后,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汉,颤颤巍巍地走了出来,泪眼模糊中,上下打量着崔护问道:“你是崔护吧?”
对老汉知道自己的名姓,崔护有些讶异,他点头称:“晚生是崔护。”老汉一听,悲从中来,哭着说:“你杀了我的女儿啊!”崔护惊诧莫名,急忙询问:“敢请老丈说明原委!”
老汉涕泪横流,硬咽地述说道:“爱女绛娘,年方十八,知书达礼,待字闺中,自从去年清明见了你,日夜牵肠挂肚,只说你若有情,必定再度来访。她等过了一天又一天,春去秋来,总不见你的踪影,她朝思暮想,恍然若失。时过一年,本已将绝望,前几天到亲戚家小住,归来见到门上你所题的诗,痛恨自己错失良机,以为今生不能再见到你,因此不食不语,愁肠百结,这然一病不起。我已老了,只有这个女儿相依为命,之所以迟迟不嫁,是想找一佳婿,好让我们父女有所依靠。现在绛娘却先我而去了,难道不是你杀了她吗?”
听了这番哭诉,崔护仿佛横遭雷击,一时被震得不知所以。萍水相逢,痴心女子竟用情如此之深,怎不让崔护心痛欲碎呢!他呜咽道:“去年路经贵宅,口渴求饮,承蒙小姐赐茶,日前再来寻访不遇,怅然题诗而返,不料竟意出这样的变故,绛娘若死,晚生也不愿偷生了!”他边说边奔入内室,抱住断气不久的绛娘声嘶力竭地呼喊:“绛娘慢走一步,崔护随你而来呀!”
崔护一边摇晃着绛娘,一边大声哭喊,泪水流满了绛娘的面庞。也许是他的精诚感动了苍天,也许是他的真情唤醒了绛娘的心,总之,这时绛娘竟然悠悠地苏醒过来。一开始是呼出一丝绵绵的鼻息,接着双目微启,然后唇角微动,似乎认出了崔护,自己把脸深深埋进崔护的怀里。老汉见了惊喜万分,急忙备好姜汤米浆,慢慢给绛娘灌下。就这样,多情的绛娘居然从黄泉路上又走了回来。
随后,崔护回家把情况禀明父母,父母十分体谅他们的一片真情,于是依礼行聘,择一吉日将绛娘娶进门来。绛娘的父亲也经崔家予以妥善的安置,得以颐养天年。但这父女始终不愿表明自己的姓氏和身世,留下一个难解之谜。也许老汉曾经在朝中为官,因故获罪,于是隐姓埋名,蛰居博陵城南,既然他有所顾忌,崔护一家也就知趣地不去探究。
崔护娶了绛娘这么一位情深意厚、贤淑美慧的娇妻,心中自是美不胜收。绛娘殷勤执家、孝顺公婆、和睦亲邻,夜来红袖添香,为夫伴读,使得崔护心无旁思,专意于功课,学业日益精进。唐德宗贞元十二年,崔护赶会士,获进士及第,外放为官,仕途一帆风顺,官到岭南节度使。在绛娘的佐助下,他为官清正,政绩卓著,深受百姓爱戴。


------------------
一鸣扫描,雪儿校对

第8、中国历史上不惧裸刑的六位女性

作者不详 

   

  中国古代史上统治者最卑劣最下流的刑罚,莫过于当众裸露女性的身体。在“穿衣文化”的世界观形成后,中国人便开始以**为耻了,掠去女性的衣服,使其一丝不挂,这就是贬低她的身份,侮辱她的人格的一种卑鄙的做法,尤其是将女犯处以裸刑,除了贬低其身份之外还额外起了一个羞辱的作用。从古至今,有很多女性都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在这里,我们例举六位中国历代的女杰,看一看她们是如何面对这种惨无人道的卑劣刑罚: 

   

  1、毛皇后
  毛皇后是前秦皇帝苻登之妻,她出身将门,美貌出众、武艺高强,善于骑射,有万夫不当之勇。她率军与姚氏叛军交战时,由于寡不敌众和符登的错误指挥,致使她本人被姚军所生擒。姚军生擒了这位英勇美貌的女英雄后欣喜若狂,将毛后当做战利品奏凯回营。当即,毛后就被剥光了盔甲和衣服,受尽了士兵的嘲弄和凌辱,最后被士兵们用绳索捆绑后押至姚苌处报功。尽管毛后此时鬓发散乱、满身汗污,且被五花大绑,但却不能掩饰她那出众的美貌和婀娜多姿的身段,姚苌见之不禁大为心动,竟欲纳她为后,说道:“假如你能和我相好的话,那么你将会是国母了。”毛后听罢,凤目圆瞪,对着姚苌骂道:“我乃堂堂的皇后,怎能受羌贼们的侮辱,要杀便杀,何需多言!”姚苌虽被臭骂了一顿,但还不忍心用刑。这时毛后又仰天大哭,骂道:“姚苌无道,前害天子(指苻坚),今辱皇后(就是她),皇天后土,宁不鉴照!”姚苌见她越说越凶,不由得怒从心生,立刻喝令手下将毛皇后推出帐外施以裸刑斩首。这就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位宁愿牺牲身体,也不愿委屈求权的女杰皇后。 

   

  2、陈硕贞
  隋末巾帼女杰陈硕贞于唐高宗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十月率众起义,自封为“文佳皇帝”。陈硕真是当地百姓的崇拜对象。后来起义失败了,陈硕贞被俘。在遭处死的时候,唐军为了破坏其在百姓心目中的极高威望,行刑时剥光了陈硕真的衣裤,使她一丝不挂地跪在秋风之中,以供广大围观者对女性胴体的欣赏,这对于任何女性来说都是一种极大的侮辱。随之,刽子手又当众对她实施凌辱,然后,割去其双乳,想以此来摧毁其意志,但是,陈硕贞对于刽子手的种种暴行却毫无畏惧,挺直了自己赤裸而坚强的身躯,欣然的向死亡走去。 

   

  3、邱二娘
  咸丰五年,由于叛徒的出卖,起义军女首领邱二娘被监察御史陈庆镛逮捕。随后她被押送泉州,受尽严刑拷打,全身上下几无完肤,但她始终坚贞不屈。同年64日,邱二娘被押往泉州南校场执行凌迟之刑。行刑者将她的衣服全部剥掉,一丝不挂的将其绑在凌迟架上,临刑前邱二娘不禁仰天长叹:“天意啊!”然后便闭上双眼,咬紧牙关,忍受着自己那赤裸身躯上的皮肉被刽子手一片片地割下来……。数个时辰后,邱二娘便香销玉殒了,时年仅二十二岁。 

   

  4、廖观音
  清末,领导川西起义的女领袖廖观音在义和团运动失败后,不幸被清军捕获。在实施斩首刑的时候,刽子手剥光了她身上所有的衣服,赤身**游街示众,但她依然神色自如,一路上昂首大骂:“慈禧是洋人的大奴才,岑老四(岑春煊)是小奴才,红灯教是灭清剿洋的天兵天将!”一路经过走马街、督院街后,廖才被押至位于锦江下莲池的刑场。廖观音虽被按跪在地,但依然昂首挺胸,毫无惧色。围观众人无不暗暗称赞。直至刽子手的鬼头刀一挥,廖观音那坚强不屈的美丽身躯才因失去首级而慢慢地倒下,鲜红的热血染红了刑场,围观众人无不唏嘘叹息,廖观音短暂而辉煌的一生就此画上句号,就义时年仅十七岁。 

   

  5、黄富群
  1935年5月,红四军优秀的女战士黄富群因叛徒出卖,在清流不幸被

捕。不久,被解押回连城。敌人妄图把地下党、县苏干部、游击队一网打尽,采取了软硬兼施的手段。从那以后,黄富群几乎每天都遭受敌人的酷刑。抽鞭子,辣椒水,用铁锹烫皮肉……黄富群经常被折磨得死去活来,但始终不吐露片言只语。60多天过去了,敌人仍毫无所获。同年7月26日上午,黄富群跟丈夫沈邦翰一起走上了刑场。在连城县西门夫子庙板的一堵墙下,一个匪首亲手用大刀杀害了沈邦翰后,又转到被反绑着双手的黄富群面前,大声地吼道:“女共匪,你到底招不招?——不招,今日就要掏心剖肚了!”黄富群看着丈夫的尸体,不禁悲痛欲绝,她睁开眼睛怒目而视,竭尽全力大声高呼:“红军万岁!”一个队的刽子手,随即持着屠刀走上前去,撕开黄富群的上衣,把她两个丰满的乳房割了下来,接着又剖开胸膛,掏出她的腑脏,殷红的鲜血不断地喷洒出来。黄富群仍强忍着剧烈的痛苦大呼口号,直至刽子手割下她的心脏时才成了绝响。      6、丁佑君
  1950年5月,组织上分配丁佑君到西昌工作,任县立女子中学军代表。后因土匪的叛乱,丁佑君在王正中家被围攻的土匪逮捕。面对土匪的淫威,丁佑君丝毫不屈服,且痛斥叛匪。高开祥、朱煊等匪首恼羞成怒,于是将丁佑君剥光衣服**游街示众。群众们看到土匪竟公然羞辱丁佑君,都不禁流下了伤心的泪水。但丁佑君却挺直胸膛,昂起头颅,毫无惧色,边走边喊:“老乡们,不要怕!这不是我的耻辱,我是为老乡们来工作的,就是死了也光荣。能为人民而死,是最光荣的!这群土匪才是最卑鄙!最下贱!最无耻的!”当天晚上,灭绝人性的土匪们将丁佑君四肢捆绑柱子上,发了疯似地用皮鞭、棍棒抽打,施老虎凳,惨无人道地将钢针穿过奶头插进乳房,甚至丧尽天良轮奸丁佑君……但这位女杰却没有屈服,在她临刑前,仍然高呼着:“拥护共产党,毛主席万岁!”   以上就是六位坚贞不屈的中国女杰,除此之外,为了事业、为了荣誉、为了正义,牺牲自身的伟大女性更是数不胜数,那些残暴的统治者们,妄图以裸刑这种羞辱的方式来重创女性的心灵,使她们永远抬不起头来,从而达到征服其心的目的。但是,这些刽子手们想错了,身体和贞操自然是女性最珍贵的东西,然而,坚强的意志和崇高的信念更是铸造了中国女杰们心灵中不可摧毁的“钢铁长城”!

第9、祝英台情动天地

祝英台生于东晋孝武帝太元二年,即公元337年。祝家也是由于北方出现“五胡闹中华”的局面而南迁的士族,定居在山明水秀的上虞地方,即今天江苏南部,在一处荒僻的梅溪源头聚族而居,人们都把这里称之为祝家庄,传到祝英台已是南迁之后的第四代。了。
祝家的上两代曾经数度为朝庭效力,追随祖逖、陶侃、桓温等大军北伐中原,并且收复了原来西晋的都城洛阳,一度进军陕南。祝英台的童年时期,经常听到长辈们叙述征战的故事,小小的心灵中便立下了志愿,要成为一个效命疆场的巾帼英雄。
383年,淝水之战,前秦苻坚以投鞭止流之势,动员百万人马,大举攻晋,东晋宰相谢安边下围棋边指挥晋军反击,区区八万之师,竟然在他的侄儿谢玄的巧妙运用下,把来犯之敌打得落花流水,也留下许多美好的故事,如“八公山上,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祝英台当时正度过她多彩多姿的童年,巾帼英雄没有当成,却熟读经史,成为了遐迩皆知的才女。
祝英台不是属于那种云鬓花颜,娇婉柔丽的女子,相反地却是一位活泼爽朗而略带几分男性气慨的闺阁人物,为了满足她不能驰骋疆场的遗憾,遂降格以求地说服了父母,女扮男装,到杭州负笈游学,这时她只不过是刚满十四岁而已。
正值阳春三月,一路上桃李芬芳,江南草长。祝英台与服侍她的家人缓缓前行,在一处风光明媚,杂花生树的路旁小亭中,邂道了由贸城而来的梁山伯,双方一见如故,相谈甚欢,于是结为异性兄弟,结伴同行,不日到了杭州城外的“崇绮书院”,拜师入学,朝夕勤苦攻读诗书。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三年时间,弹指一挥,略嫌木讷而且长祝英台一岁的梁山伯,竟然没有发觉祝英台是个女孩。
三年时间不算短,耳鬓厮磨,日久生情。祝英台多次显示爱恋之意,又恐怕稍有一不慎便会弄得不可收拾;而梁山伯一本兄弟之情;并没有特别的感受。恰好祝英台的母亲生病,祝英台仓促回乡,梁山伯依依不舍地送了一程又一程。不久,梁山伯便风闻到祝英台居然是个红粉佳人,而且回乡后便许配给了贸城姓马的人家。人非草木,梁山伯迫不及待地赶到祝家,岂奈木已成舟、只有泪眼相向,凄然而别。真是相见莫如不见,多情还似无情。
三年的同窗,一同切磋学问,相互照顾扶持;风嫠展书读,挑灯写文章;春来花丛温步,秋夜畅谈理想;关怀疾病,分享欢乐。点点滴滴的往事都化作刻骨的相思,一点相思,万种柔情,从记忆的深处如春蚕吐丝,绵绵不绝。
怪只怪梁山伯太不解风情,怪只怪祝英台没有把自己对梁山伯的情意,适时地告诉父母,在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情况下,答应了门当户对的马家求婚。既然有了婚约,便不能随意更改,当时是士族之风盛行,重门第,讲阀阅。祝、马两家都是由北方迁来的体面人家,祝家是不可能因照顾小女儿的情意而丢掉脸面的。
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人以生死相许……。祝英台明白自己是深深爱着梁山伯的,她以为梁山伯并不爱她才答应马家求婚,现在梁山伯向她一吐衷肠,她可是肝肠寸断。人世事,几圆缺。婚约!婚约是不能废的,怎么办呢?痴情的女子用上了“拖延战术”,希望借时间来改变一切。主意既定,祝英台私下派人送信给梁山伯,希望他暂时隐忍一切,努力求取功名,以图借垣赫的声势来扭转一切,并表示对梁山伯海枯不烂,此情不渝。
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祝英台已经是年近二十岁的人了,过去十四岁出嫁的闺女多的是,十七八岁更是公认的适婚年龄,虽然马家一再催促,父母也心急如焚,祝英台就是不肯点头答应.甚至不惜以死相胁,终于得到双方家庭的允许,婚事等到祝英台过了二十岁生日再说。
果然,皇天不负苦心人,在爱情这一伟大动力的驱使下,梁山伯终于获取了功名,又恰好被皇帝任命为贸城县令,贸城就是今日的浙江宁波。宁波在甬江与姚江汇流的地方,距海约四十里,江水清澈深泓,无滩险淤沙,便于舟船航行,到了唐代,这里成为日本人入贡和贸易的要道。东晋的时候虽然还没有与海外来往,然而商衢繁荣,舟揖辐辏,已经颇具大商埠的气势了。
梁山伯到任以后,忙着施政听讼,暂时还不便专注自己的私人事务,等到一切都就绪以后,衡情度理又不便贸然行事。贸城马家世代为官,宗族繁盛,梁山伯实在想不出什么充分的理由来横刀夺爱。因爱故生忧,因爱故生怖。忧心如焚,闷闷不乐的梁山伯终至于一病不起,溘然而逝。
就象是晴天霹雳,祝英台先是目瞪口呆,继而放声大哭,既哭梁郎的可怜,也哭自己的可悲,更哭梁郎的无能。这边是愁云惨雾,了无生趣;那边是催婚使者不断。祝英台的父母用尽了方法,一面好言相劝,一面苦苦哀求,祝英台万念俱灰,而且也再没有理由加以搪塞,于是心思一横,答应了择吉出嫁马家。
梁山伯死后,他的亲友遵照他的遗愿将他葬在贸城西郊邵家渡山麓,意思是要一睹祝英台出嫁时喜船路过的风彩。祝英台自然是为了情郎,非要在出嫁时经过邵家渡不可了。更提出要到昔日的同窗好友梁山伯的墓上去祭拜一番的要求。笃念旧谊,益见多情,双方家长自然也不便峻拒。
北方人结婚时,新郎骑马,新娘坐轿;南方人,特别在江南水乡,结婚时多乘舟船。祝英台的喜船经过邵家渡时,马家迎亲执事人等,原想顺风急驶,让船来不及靠岸就驶过邵家渡,如果要拜墓,等三朝过后与新郎双双前往也不为迟。谁料船至邵家渡时,忽然狂风大作,江面波涛汹涌,喜船连忙靠岸避风,祝英台也就从容上岸.前往梁山伯坟前祭拜。一声哀号,伤心欲绝,刹那间天摇地动,飞砂走石,白昼灰瞑,就在迎亲和送亲的执事人员大惊失色时,忽见坟前裂开一条一尺多宽的隙缝,说时迟那时快,祝英台一跃而入.转瞬风停地平,一切恢复正常。
其实,祝英台在答应出嫁的时候,便抱定了以身殉情的决心,她想过投江,自缢,总觉得不及亲到梁山伯的坟前撞碑为佳,本来是打算祭拜以后,一头向墓碑上撞去以结束自己的生命,不料却天从人意,省去了许多周折。当时的人都认为是天意,连朝廷都啧啧称奇,如果仔细探究起来,那天大约是龙卷风加上地震凑巧与祝英台拜墓的事凑在一块而已。
不管怎么说,这事是很感人,宰相谢安奏请孝武帝,敕封该地为“义妇坟”,并立庙祀奉。
晋安帝时,国家多难,梁山伯又屡显灵异为国效劳,为地方消灾,于是被敕封为“忠义王”。后来邵家渡的山坡上,时有大蝶双飞翩翩,据说黄色的蝴蝶就是祝英台,而褐色的蝴蝶就是梁山伯。
被人称之为:“三生慧业,不耐浮尘,寄思无端,抑郁不释,韵淡疑仙,思幽近鬼。”“骚情古调,侠肠隽骨,隐隐奕奕,流露子豪楮间。”著名的清代大词人,相国公子纳兰容若写了一首题为《蝶恋花》的情词: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玦。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钧说。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
结语把永恒的爱情寄托在化蝶上,就是用祝英台与梁山伯的事迹来抒写胸中的块垒。
至今宁波城西十五里的高桥乡,倚山面水的山坡上,尚有一座构筑精致的庙宇,门题:“敕封忠义王庙”,庙内即供奉着官服的梁山伯和穿新娘子衣服的祝英台,庙前有一段雕着大荷花的石板路,尽头有一座精巧的石拱桥,叫“夫妻桥”。庙右就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坟。庙后有两人的寝殿,仿照卧室布置,宝帐绣榻,明镜香橱,榻前放有男女绣花拖鞋;橱中悬挂梁山伯的袍服冠带和祝英台的罗衣绣裙。庙前的楹联写着:“精忠不二昭千古,大义无双冠五洲。”
相传农历八月二十一日是祝英台殉情的日子,从一千六百多年前的东晋末年开始,直到现在,每年从八月初开始直到月底,四面八方的水陆香客,络绎不绝地前往忠义王庙进香,尤其是青年男女更是成群结队烧香许愿,并在墓地绕行一周。以符合长久以来的古老相传的一句俗谚:“若要夫妻同到老,梁山伯,祝英台坟上绕一绕。”
宁波在宋代以后,成为对外通商的四大口岸之一,历代古迹甚多,如天童寺及霞屿寺等,而游人最多,名气最大的仍是忠义王庙。


------------------
一鸣扫描,雪儿校对

第10、一代名伶孟小冬的情海波澜

 

“一九四七年,是我最后一次在堂会上看到孟小冬饰演程婴,小冬唱‘虎’字用强烈的脑后音发出,全场气氛立刻变得紧迫肃穆……”这是曾任梅兰芳秘书的京剧史家许姬传先生在一九八六年撰写的回忆。他盛赞孟小冬是“成熟的大演员”,比现在漫天乱扔的“著名艺术家”头衔要值钱得多。在这篇名为《我所知道的孟小冬》的文章中,许先生带着老派文人的含蓄,只字不提梅兰芳,亦无一字提到杜月笙——虽然上面提到的一九四七年那次堂会,就是为杜贺寿而举办的。

人都说,写梅兰芳可以略去孟小冬,但写孟则不能不提梅;同样,杜月笙传可以没有孟小冬,但孟传里则绕不开杜。的确,在两个声名赫赫的男人中间,小冬纵是坤生第一,也只能光彩黯然收,永远是依附性的存在。

绝色女子 出将入相

孟小冬不是一般的漂亮,袁世凯的女婿薛观澜曾将数十位以美貌著称的坤伶与孟小冬相比,结论是“无一能及孟小冬”。

孟小冬出身梨园世家,祖、父两代皆为京剧老生。家学渊源,7岁就曾两次搭班去无锡演出;从九岁起,随舅父、孙(菊仙)派老生仇永祥学唱老生;14岁到上海搭班,在乾坤大剧场里唱戏。

京剧老生扮演的,无外乎忠臣良将、壮士义仆,用过去的话说,老生就是专演“帝王将相”的。从九岁起,孟小冬整日介模仿比划的,就是这些男人中的男人形象:一抬手一投足,莫不端庄沉稳;一句说一声唱,莫不苍凉激昂。成人后的孟小冬,喜作男装打扮,而且在作风性格上,也具有男人气魄,专横起来,毫不通融。那年她拜师余门,天天浸淫在余派唱腔之中,竟不让同是京剧老生的妹妹在家中唱戏,说是她的腔不好,怕影响自己。她大方起来,可说是一掷千金,一九四九年后她去香港,见余叔岩的好友孙养农生活拮据,便提出与他合作出一本回忆余叔岩的书,所得稿酬十多万元,她一分不要全给了孙养农。

倘若孟小冬姿色平平,如此装扮男人,倒也适得其所。问题是孟小冬的容貌还不是一般的漂亮,袁世凯的女婿、剧评人薛观澜曾将孟小冬的姿色与清末民初的雪艳琴、陆素娟、露兰春等十位以美貌著称的坤伶相比,结论是“无一能及孟小冬”。 

王皇同堂 珠联璧合

可以想见,一个是须生之皇,一个是旦角之王,二人是怎样的珠联璧合。

十八岁那年,孟小冬由上海到天津、北京演出。其时,孟小冬在南方已声名鹊起,十二岁在无锡登台时,她已会三十多出戏,以后,她在上海、汉口、菲律宾等地巡演,均是好评如潮。但是,对于京戏演员来说,南方名角,若得不到北方观众的认可,名气再大,似总有野路子之嫌。当时京剧艺人有一句话:“情愿在北数十吊一天,不愿沪上数千元一月。盖上海人三百口同声说好,固不及北边识者之一字也。”

一九二五年四月,孟小冬在北京登台,首演剧目是《四郎探母》,一炮而红。当年撰写剧评的“燕京散人”,对孟腔有过细致的描摹和评论:“孟小冬生得一幅好嗓子,最难得的是没有雌音,这在千千万万人里是难得一见的,在女须生地界,不敢说后无来者,至少可说是前无古人。”

同年八月,孟小冬出演《上天台》,与同日出演《霸王别姬》的梅兰芳相遇,上下场之际,身着龙袍的“刘秀”看见“虞姬”,尊称了一声“梅大爷”——这是“英雄”和“美人”的第一次见面。

在以后的堂会上,就有人安排梅、孟二人同演《四郎探母》,一个饰演温柔明理的番邦公主,一个饰演流落番邦的杨家将,可以想见,一个是须生之皇,一个是旦角之王,二人是怎样的珠联璧合。等到他们同演《游龙戏凤》时,不仅两个当事人有些假戏真做,就连梅党众人也跃跃欲试,要为这一对“假凤虚凰”谋划一段现实的婚姻——虽然此时的梅兰芳已经有两房太太,其中一房太太福芝芳亦是京剧旦角出身,有“天桥梅兰芳”之称。不过梅党中人自有办法:梅兰芳幼时过继给伯父家,身兼双祧,理论上是可以有两房媳妇的,至于大奶奶王明华,身染肺病已病入膏肓。一九二六年八月二十八日的《北洋画报》上有记者撰文说:“梅之发妻王明华素来不喜欢福芝芳的,所以决然使其夫预约孟小冬为继室。”这倒是可以为后宫政治做一个注脚。

 

假凤虚凰 假戏真做

与孟小冬结合之后,梅兰芳的心情是愉快的,甚至,还有点雀跃呢。

梅、孟结合后,梅的舞台演出和社会活动一样不少,而孟小冬却被“藏”了起来。原先人们期待的“乾坤绝配”并没有在舞台上出现。毕竟,孟小冬嫁的是伶界大王梅兰芳,难道梅的妻子还要抛头露面唱戏挣钱?

适梅时的孟小冬,是什么样子的呢?齐如山的儿子齐香曾在晚年回忆说:“平时我看她并不过分打扮,衣服式样平常,颜色素雅,身材窈窕,态度庄重。有时候她低头看书画,别人招呼她一声,她一抬头,两只眼睛光彩照人,如今六十年过去了,她那天生丽质和奕奕神采,就在目前。”可见,孟小冬跟一般的新嫁娘没什么两样:美丽、端庄、温婉,而大她十多岁的梅兰芳,对于孟也应该是非常呵护爱怜的。有一桢小照很有意思,便装的梅兰芳十分活泼,正用手往墙壁上投影做动物造型,孟则在右边问:“你在那里做什么啊?”梅在左边答:“我在这里作鹅影呢。”梅兰芳一向持重儒雅,这般活泼的样子着实少有。可见,与孟小冬结合之后,梅兰芳的心情是愉快的,甚至,还有点雀跃呢。

孟小冬虽然有时也在家里吊吊嗓子,唱一段“谗臣当道谋汉朝,楚汉相争动枪刀”,但如果没有日后那些风波,她也许就会慢慢淡化了身上的“帝王将相”,以一个温柔妻子的面目终老一生。

 

孔雀东南飞

梅兰芳,有着所有男人面对情感问题时共有的怯懦与自私。孟小冬此刻才知道,什么“两头大”,不过是镜花水月。

梅、孟在一九二七年春节后不久结婚,当年九月就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一个孟的崇拜者因久久不见孟登台,怒火中烧,意欲绑梅,结果误伤他人。该青年亦被军警击毙,并枭首示众。

绑梅事件虽然有惊无险,但是小报上的流言蜚语却一时间铺天盖地,有的说孟小冬原是那个青年的未婚妻,某某伶人是夺人所爱云云。要知道,梅兰芳的名字被和命案绯闻纠缠在一起,这对他的发展来说是绝大的障碍和危险,不仅梅兰芳身边集合的那一大批捧梅爱梅的艺术人士不干,就连梅兰芳本人心中也多有不满。孟小冬一气之下,与坤伶名旦雪艳琴搭班去天津唱戏了。这回“复出”因为挟带了旧日声望,居然未唱先红,《天津商报》不仅特辟“孟话”专栏,还在诗文中称孟小冬为“冬皇”, 意为须生之皇,并高呼“吾皇万岁”!演出期间,孟小冬以男装出入交际场合,接受人们对于“冬皇”的朝拜,气宇轩昂,看不出半点受气小妾的幽怨。

到了一九二九年,梅兰芳将赴美演出,又引出了一件麻烦事:到底谁跟着梅兰芳访问美国,在全世界面前以梅夫人的身份亮相?齐如山的儿子齐香回忆说:“筹备赴美演出的礼物中,还有一些墨盒、砚台等小工艺品,墨盒上都刻有图像,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孟小冬扮的古装像。她本是演老生的,这幅画面却是扮的古装妇女,十分漂亮”。这是不是也算一个迹象,印证梅有意带孟小冬出去?

但是,那边已经怀孕的福夫人为了能够随梅出访,毅然延请日医为之堕胎。事情到了这一步,简直带着血腥了。最后,梅兰芳只好两个都不带。

接着,就发生了吊孝风波。一九三零年八月五日,访美回国的梅兰芳一到天津,即获祧母(大伯母)去世的消息。旧日人家,治丧期间是各种家庭矛盾集中爆发的时机。按照规矩,作为梅兰芳的妻房,应该披麻戴孝在孝堂接待四方吊唁的宾客。哪知孟小冬奔到梅宅,却被下人口称“孟小姐”拦在了门外。恰好福夫人此时又怀孕了,说是孟若要进门,她就搭上两条人命。唱青衣的福二奶奶,自然要比唱须生的小冬更懂得制服男人。而梅兰芳,则有着所有男人面对情感问题时共有的怯懦与自私,孟小冬此刻才知道,什么“双祧”、“两头大”,都是镜花水月。

据余叔岩的女儿余慧清回忆说:“据我所知,捧梅集团又因为两个妾的关系分为捧福派和捧孟派。梅的原配夫人王氏在世时,孟小冬与她比较合得来;王氏夫人故世后,在捧福派和捧孟派的较量中,前者占了上风。孟小冬不甘继续作妾,遂离婚出走。”

孟小冬晚年在香港曾对人讲过,因为梅兰芳最终不能答应兼祧,所以她滑脚溜了。多年之后的回顾听起来还带着点轻松诙谐的口气,可当年的情状却没有这么轻描淡写。一九三零年与梅兰芳分手后,孟小冬绝食、生病、避居津沽、甚至一度皈依佛门。待到数年后梅兰芳重返京都时,孟小冬已视梅郎为陌路,一生再未与语半句。

 

拜师余门

她不可能不怀念那曾经的锣鼓喧闹、彩声连连,还有那曾付出无数艰辛的学戏、跑码头的岁月。连我们这些若干年后的局外人都不能不觉得可惜,嗟叹她曾经的盲目和不值:不该屈为人妾,不该轻抛舞台。

幸亏还有京剧。孟小冬自己说:“我是从小学艺唱戏的,但到了北方后,才真正懂得了唱戏的乐趣,并且有了戏瘾”。事实是,孟小冬一到北京,就被余叔岩的艺术迷住了。

可是,拜余不是那么容易。余叔岩自己的艺术得来不易,自然不肯轻易传之于人。余叔岩曾经对人说:“我跟老师(谭鑫培)学戏时,老师在床上躺着抽烟抽高兴了,才坐起来讲些个。至于讲完以后,怎样理解,怎样学会,那是自己的事。我虽是老师的徒弟,但上戏院看老师的戏,都是自己花钱买票……”

孟小冬因痴迷于余派,曾托人向余叔岩提出拜师,无奈当时余的夫人陈淑铭不允,只好作罢。一九三四年,陈夫人已经去世,孟小冬再次提出拜余,余顾及梅兰芳这层关系——梅兰芳称余“三哥”,故答应到友人家为孟说戏。此时,余门传人,只剩孟小冬一个女流,既是具备了良好的艺术天赋和功底,又心无旁骛,死心塌地沉浸于余派艺术。余女余慧清回忆说:“孟小冬记忆力稍差,父亲教她时,我们便替她抄戏词。”而孟小冬对待余叔岩的两个女儿也情同姐妹,以后她们出嫁时,孟小冬送了全套的家具。

孟小冬随余叔岩学戏的五年,是余叔岩生命中的最后五年。余叔岩在病榻上尽着最大努力教,常常为示范一个身段而大汗淋漓,孟小冬也衣不解带,奉侍师侧,这自然引起了姚夫人的嫉妒。余死后,她将余叔岩亲笔抄写的祖传剧本秘本、工尺曲谱本等梨园界视为宝贝的东西,统统付之一炬。有人说,这一烧,就是为了报复孟小冬。

 

杜月笙给了她名份

张伯驹曾为孟小冬赋诗:“梨园应是女中贤,余派声腔亦可传,地狱天堂都一梦,烟霞窟里送芳年。”看来,张伯驹对于孟小冬嫁给了杜月笙,是很惋惜的。

孟小冬到了颧骨嶙峋的中年,光从面相上也看得出迈过了无数的沟沟坎坎。余慧清说:“孟小冬同梅兰芳离婚后,曾对我们姐妹说,她以后再也不嫁人,又说不嫁则已,要嫁就嫁一位跺脚乱颤(即有权有势)的人”。杜月笙从水果摊学徒起家,成为海上闻人,用一句上海话说,真是“蛐蟮修成了龙”。孟小冬与杜月笙相交之日,杜自然已经是“跺脚乱颤”的人了。

适时孟小冬在上海登台,黄金荣对杜月笙说:“这个女伶孟小冬,我看她品貌既美,举止潇洒,行动大方,而且戏艺又佳,是个难得的佳妹,不如将她设法讨了进来,将来你开个戏院,她既给你为妻,又可给你唱戏挣钱,同管事务,这种一举三得的美事,你要及早下手。” 杜月笙听了这番教唆,就请黄金荣的老婆林桂生出面,对孟小冬百般劝解。由梅兰芳身边辗转失意而去的小冬本就有些心灰意冷,一方面感于杜月笙数年来对自己的情深意重,再加上杜月笙的第四位太太、孟小冬的金兰姐妹姚玉兰一再撮合,于是心想若能度得此生,也就是了。

杜月笙,他当然不是一个好人,但他却是一个可以依靠的人,更何况对小冬,他除了慕色之外更有对其才华的欣赏。在后来的生活中,她逐渐地了解到了杜月笙作为黑道老大的另一面:他不是一个粗人,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他是孟小冬惟一的知音。一个旧时代唱戏的女子,还能奢求什么呢?

可惜,彼时的杜月笙已是年逾花甲一病翁,自入杜门后,孟小冬就自然地挑起了侍奉杜月笙的担子。在大家庭,两房太太合住一个屋顶下,姚玉兰和孟小冬即使情同姐妹,牙齿也有咬着舌头的时候。杜公馆又因为男主人病重,终日不闻一阵笑声,这凄凉黯淡的日子,对于孟小冬这样卓尔不群的女子,实在是一件残酷的事情。

愧于孟小冬给予的太多,而自己能为她尽心尽力的地方太少,在日常的生活中,杜月笙对孟小冬总是礼敬爱慕,忍耐着自已的痛苦,跟她轻声细气地说话,平时称呼也跟着自己的儿女一样,亲亲热热地喊她“妈咪”:“‘妈咪’ 想买什么,要吃什么?”只要孟小冬略一透露,他便忙不迭地命人快办。当年,有人在香港目睹杜孟二人的生活,说两人“嗲是嗲得来”,这句上海话要是翻译成普通话,恐怕“浓情蜜意”亦未能状其一二。

自从抗战军兴,杜月笙即离开了老巢上海,直到抗战胜利后回到上海过了短暂的一段歌舞升平的日子,立刻就飘来内战烽烟。而孟小冬与杜月笙的关系,也就裹夹在时代的洪流中,仓皇失措,一切都没有章法了。直到一九四九年随杜家一起离开大陆到香港,孟小冬还没有名分。到了一九五零年杜月笙想移居欧洲,要为身边人置办护照时,孟小冬才轻声说了一句:“我跟了去,算丫头呢还是算女朋友呀?”杜月笙一愣,这才有了六十三岁的新郎和四十二岁的新娘。至此,孟小冬故事里的一个关键词:名分,才终于有了着落。

本文开头提到的那场一九四七年杜月笙花甲大庆的堂会,据说是盛况空前。以后,因为堂会戏实在精彩,又将这五天的戏重演了一遍。正式演出当天,中国大戏院门前人头攒动,车水马龙。那真是一票难求,以至当晚马连良要看戏,只得在过道加了椅子。各界人士赠送的花篮排了有一里路长,全部花篮折款竟达十二亿(旧币)之多。而当年有幸在现场观看和通过收音机聆听的人,除了“此曲只应天上有”的评价,简直无话可说,孟小冬的两场《搜孤救孤》也被誉为“广陵绝响”。

事后,据梅兰芳的管事姚玉芙说,孟小冬演了两场《搜孤救孤》,梅先生在家听了两次电台转播……

(原载2006年12月《书城》)

2023-11-04 01:57:26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