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客栈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儿童

历史故事大全12篇全文

正文:

1、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十大名刀是什么?它们各有什么故事?历史故事大全2、没有儿子就去借历史故事大全3、平三藩蒙古出力多少历史故事大全4、费祎简介 诸葛亮为何认为费祎能替代他的位置?历史故事大全5、心术历史故事大全6、夺命药方历史故事大全7、揭秘古代太监变态放荡的私生活历史故事大全8、王敦:卿本佳人,奈何做贼历史故事大全9、孙中山的故事,孙中山的故事事迹历史故事大全10、别被“小爱好”套牢历史故事大全11、清朝讼师为何没有好下场历史故事大全12、买官反失官历史故事大全

第1篇、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十大名刀是什么?它们各有什么故事?

  1、鸣鸿刀

  上古时期铸造轩辕剑时留下的材料自动流入炉底,冷却后自成刀形。轩辕黄帝认为此刀太过强大,会吞噬持刀者,欲以轩辕剑毁之。鸣鸿刀化作一股赤色气流飞走,最后由汉武帝得到,被赐给了东方朔。

  2、苗刀之祖

  上古三苗九藜部落联盟首领蚩尤的配刀,被后世命名为“苗刀之祖”,现在一般指的苗刀是戚继光将日本人由唐刀改进成的日本刀,再次改进成的威力更强的苗刀。

  3、龙牙

  上古三大邪刀之一,传说造刀人身份不明,所用的材料乃是世间至邪至恶之物,后刀身被轩辕剑击碎,被炼成降龙、伏虎、斩犬三把铡刀,第一任主人是包拯。

  4、虎翼

  和龙牙一样,也是上古三大邪刀。

  5、犬神

  上古三大邪刀,和龙牙、虎翼遭遇相同,不过据说后来犬神被人重塑。

  6、大夏龙雀

  春秋五霸的第二霸晋文公姬重耳所有,后败给名剑湛卢。

  7、青龙偃月

  关二爷关羽的武器,堪当“中华刀祖”。

  8、新亭侯

  据说桃园三结义时,三人分别打造了三把神兵利器,新亭侯就是用剩下的材料打造的一把佩刀,后一直跟随张飞。张飞被部下所杀后,长子张苞就是用这把新亭侯对范疆和张达二人实施了千刀万剐之刑。

  9、毒匕寒月刃

  战国末期赵国徐夫人的武器,形若新月,寒气四射,后被燕国重金买走,铸成见血封喉的毒刀。

  10、昆吾刀

  《山海经》中记载“切玉如割泥也”,传言割玉须用昆吾刀。昆吾刀是用昆吾石冶炼成铁制作的刀。

  11、庖丁解牛刀

  庖丁解牛刀也被认为是第十把中国古代的名刀,它有一个特点和上面所有的刀都不一样,庖丁解牛刀是一把为人作贡献的“菜刀”,最朴实无华,却最淡然逍遥。

第2篇、没有儿子就去借

  没有儿子就去借
  
  宋人《虚谷闲抄》里记载,某年科举,章悖到东京参加考试。到达东京的当天晚上,闲来无事,章悼就一个人在街上溜达,忽然看见好几顶富丽堂皇的轿子,最后一顶轿子里有个妇人,长得很漂亮,还总是用眼光瞟他。章悼被挑逗得魂都快出窍了,一直跟着轿子走。
  
  走着走着,那妇人向章悼招招手,让章悖坐上了轿子,随后被抬进了一座豪门。当晚,章悖就和妇人住在了一起。后来,这位妇人还介绍了很多和她一样的美貌贵妇与章悖纵情淫乐。贵妇们折腾完后,总是把章悖锁在屋子里,一连几天都是这样,章悖这才感到害怕。
  
  后来,一个岁数较大的妇人告诉章悼,她们主人虽然有很多女人,但都不能生孩子,所以主人才允许她们勾搭年轻帅气的男人,指望能怀上孕,但那些年轻人经不起折腾,已经死了好几个。
  
  章悼很害怕,问怎样才能逃脱。妇人说:“看你的长相,不是庸碌无为的人。主人明天一早上朝后,你穿我的衣服出去,出去后不用锁门,到五更的时候,我给你换套男仆的衣服,你?昆在仆人中间出去,就不会有危险了,千万不要告诉别人,否则你就大祸临头了。”章悖按照她的吩咐,才逃出这个色宅。
  
  后来章悼做了大官,虽然查到了这家主人的姓名,但又怕影响自己的名誉,便不了了之。
  
  大约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古代这类案例颇多。《南部新书》中载,崔慎为官的时候,已经40岁了,还没有孩子。有个高人就对崔慎说,翠微寺有个和尚,55年没有碰过女人。如果把他的小妾送一个给和尚,和尚接受了,那他就有后代了。
  
  崔慎照办,和尚果然很喜欢,后来和尚死了,崔慎得了一个儿子。高人又暗示说,他儿子将来会大富大贵,但恐怕不能善终,让他给儿子起名叫衲僧,又叫缁郎(缁郎就是和尚穿的衣服,暗示是和尚的)。
  
  宋代有两位名儒陈了翁、潘良贵,身世也是如此。《齐东野语》中载,陈了翁的父亲陈尚书和潘姓官员私交甚密,两人无话不谈。一天,姓潘的对陈尚书说:“我们两人的年龄、官职差不多,但我有一件事不如你,我没有儿子。”陈尚书一听,告诉姓潘的:“我有一个小妾,刚生了一个儿子,我就把这个小妾送给你吧,等她生完儿子,你再还给我。”于是,陈尚书就把自己的小妾送给了姓潘的。这个小妾还挺争气,没过多长时间,就怀孕了,生下的孩子就是陈了翁。后来,小妾在潘家又生下了潘良贵。小妾当时去潘家,是否有身孕,史无记载,但可以肯定的是,潘良贵是潘姓官员的儿子。

第3篇、平三藩蒙古出力多少

  平三藩蒙古出力多少
  
  作者/吴智嘉
  
  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爆发的三藩之乱长达8年,战火波及清朝的大部分疆土,是有清一代入主中原、开疆建制之后,第一次面临危及国家存亡的重大事件。在这次平定叛乱的过程中,满洲八旗蒙古、外藩蒙古诸部尤其是漠南蒙古各部落,在坚守要塞、提供辎重、围点打援、参与会战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是蒙古诸部辅佐满洲平定天下之后的又一次重大军事合作,为巩固统一中央集权国家做出了重大贡献。
  
  明清之交,明将吴三桂、尚可喜、耿仲明等趁明朝土崩瓦解之际,各率所部分别降清,均被封王。当清军于顺治年间南下中原之时,明末降将又充当先锋,消灭了南明王朝及农民起义军残部。之后,吴三桂、尚可喜、耿仲明之孙耿精忠受命分别留镇云南、广东、福建。至康熙元年(1662年),吴、尚、耿三人所据地方形成威震一方的藩王势力,“世称三藩”。康熙十二年,尚可喜、吴三桂、耿精忠三人假意上书请撤,告老还乡,康熙帝即命全撤诸藩,吴三桂遂于康熙十二年十一月自称“兴明讨虏大将军”,于远近传扬反清檄文,耿精忠、孙延龄亦起兵响应。此后,贵州、四川、云南、广西、陕西各地相继反叛,孤守台湾的郑经及察哈尔部蒙古布尔尼亦借机反叛,全国大半陷入战火。此时为清初国情最为危急的时刻。蒙古八旗军、蒙古诸部,尤其是漠南蒙古之土默特部、喀喇沁部、科尔沁部、敖汉部、奈曼部等,增兵驰援,戍守要塞,提供军马物资,不仅调动频繁,人数众多,而且担任了平叛后的清剿留守工作。三藩之乱中蒙古军出征平叛,这是继清军人关之后,蒙古人与清王朝又一次重大的军事协作。
  
  提供军备保障后方
  
  平定三藩叛乱之中,蒙古诸部为平定叛乱提供了战略物资保障,使得平叛有了牢固的后方支援。外藩蒙古诸部以游牧为生,马匹甚多,尤其是京都之北的蒙古诸部,进贡及征缴马匹对于驰援战场、拱卫京师有着地缘和数量优势。吴三桂于康熙十二年十一月举兵反叛,蒙古诸部即于十二月甲子上书献马,且要求随军进讨。“察哈尔和硕亲王布尔尼、巴林多罗郡王鄂齐尔、科尔沁多罗冰图郡王额济音、敖汉多罗郡王扎穆苏、扎鲁特多罗贝勒扎穆等朝正,闻吴三桂反,争请献所携马匹助军,复有愿率所部兵随大兵进讨者。”在平叛之初,康熙并没有立即调拨蒙古军队,而是让其“设巡哨、谨备御”,即让蒙古部队做好战备供给,查阅兵马,量调兵丁以备。康熙十三年(1674年),为了保障平叛军马及物资的供应,康熙谕户部,凡蒙古驼马进张家口、杀虎口贸易者,自今至九月,免其税课。
  
  康熙十五年(1676年),康熙谕户部尚书觉罗勒德洪曰:“尔等请旨遗官往归化城买马,此皆为大军备用,关系非轻。今宜严饬所遣官,务选择精壮马匹,如以不堪者塞责,察出治罪,绝不姑恕。”归化城为蒙古土默特部的驻牧之地,马匹甚多。土默特部自努尔哈赤时代开始,即与满洲保持着非常密切的军事和政治关系。康熙帝谕户部到此征马,既表明征用蒙古马匹对征讨叛军的重要性,亦可见蒙古土默特部对辅佐清朝统治的重要地位。康熙十五年十月,福建、浙江底定,湖南地方亦易恢复,大将军顺承郡王上奏,言蒙古兵丁抵荆日久,马匹倒毙甚多,上谕理藩院,令外藩蒙古王、贝勒等进献马匹,拨足一千九百,速行解送以资征缴。康熙十六年,康熙谕议政王大臣等: “外藩蒙古等进献马甚多,江西邻近湖南、广东,乃适中之地,可拨五千匹往南昌……督视秣养。”江西乃抵御反叛重地,仅此一地即可拨调五千匹蒙古进献马匹,足见蒙古诸部对平定叛乱、保障军备所起到的作用甚大。
  
  戍守要塞抵御叛军
  
  三藩之乱发生之初,叛军来势迅猛,很快攻陷涪陵、衡阳等地,数月之后,叛军已占有陕西、甘肃、四川、湖南、云南、贵州等地,兖州、荆州、岳州、池州、江宁、苏州等地成为清军抗击叛军的前线。戍守要塞极为重要,而在平叛关键时期的关键地点,蒙古军队均参与戍守,使得清军得以稳固阵脚,反击获胜。兖州作为南拒叛军、北御中原的战略要地,是清军大兵集结之地,康熙帝两次欲亲征三藩之乱,所欲奔赴之地即为兖州,所以兖州防卫极为重要,康熙十三年,康熙帝首先调遣喀喇沁塔布囊何济吉尔、土默特塔布囊山大等往驻兖州,此次共调遣满洲、蒙古每佐领骁骑1名,喀喇沁、土默特蒙古兵2000名。
  
  康熙十四年,复令散秩大臣博落特率蒙古兵600名赴兖州,其后又有蒙古兵700名,由尚书科尔科代率往兖州防驻。而后,从京师满洲、蒙古中,每佐领拨骁骑1名,赴兖州驻防。同年八月,又调派喀喇沁、翁牛特蒙古兵1500余名,分驻河南、兖州。兖州战事,从始至终,戍守要职均由蒙古军担当,且战功卓著。
  
  数量众多调转频繁
  
  在平定三藩之乱的过程中,蒙古八旗,外藩蒙古诸部均曾出兵,且人数众多。康熙十二年十一月,吴三桂反,“议政王大臣等议派八旗满洲、蒙古每佐领前锋各一名,护军各七名,骁骑各十名……从之”。仅康熙十三年六月,调遣蒙古四十九旗内与京师稍近者二十三旗的蒙古兵士逾万人从军征讨,此外,又调派喀喇沁、土默特蒙古兵土2000人守兖州,喀喇沁、土默特两部1000名兵士守江宁,荆岳蒙古守军2000人赴江宁,副都统苏朗率蒙古兵1000往镇安庆,随后调派蒙古兵1700人守河南,1300蒙古兵守兖州,之后,兖州蒙古兵700人、江宁600人、徽州、池州蒙古兵700人由哈尔哈齐统率赴粤东驻防。康熙十五年,尚之信反,孙延龄、马雄寇江西袁州诸处,紧急之际,盛京满洲兵及外藩蒙古兵均被派遣至武昌集结待命,“两喀喇沁、两土默特、两翁牛特、敖汉、奈曼、四子部落、苏尼特部等十旗,察阅兵马,量调每佐领兵丁听遣”。之后于该年八月,调翁牛特、喀喇沁等八旗兵共1500名进古北诸口,翁牛特四旗兵往驻河南府,喀喇沁等四旗兵往驻兖州府。
  
  康熙十六年二月,抚远大将军图海进取汉中、兴安,留满洲蒙古兵10000人,同绿旗兵防守秦州诸隘口。虽蒙古出兵的详细数字难以详查,单论调遣驻防及守备之军,已逾数万人,并且调转极为频繁。三藩之乱伊始,蒙古诸部及满洲、蒙古军即量兵调遣,开赴河南、山东。兖州一线告急,即驰援兖州一带。战事进展,则蒙古诸部军队亦随大军调拨,进驻失而复得之地镇守。蒙古军队由漠南开拔,至张家口、山东、河南驻守,之后至兖州、池州、荆州等地,后至陕西、四川、粤东等地,随后由蒙古调拨而来的蒙古诸部军马,分赴先前蒙古军马调拨之地,继续驻守。蒙古八旗及蒙古诸部的政治和军事作用,贯穿整个清代始终,直至清末,蒙古诸部一直是不容忽视的政治力量。有清一代有“南不封王,北不断亲”的基本国策,蒙古诸部与清朝皇室之间大规模、持续地互相通婚,辅之以政治特权、盟誓等,使蒙古诸部王公不仅在政治、军事、经济利益上,而且从血缘上、心理上,与清朝统治者结成了牢固的联盟关系,从而巩固了清朝的统治。
  
  摘自《黑龙江民族月刊》

第4篇、费祎简介 诸葛亮为何认为费祎能替代他的位置?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的蜀汉丞相,他在历史上十分著名,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刘备在白帝城托孤时,将后主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还对诸葛亮说必要的时候可以取而代之。但是,诸葛亮并没有这样做,他尽忠尽责的辅佐刘禅,就算病重了,也依然担忧着自己的身后事。

  诸葛亮病重之时,刘禅派了尚书仆射李福前来问候,同时还询问诸葛亮国家大事。诸葛亮对李福说:"我死以后,蒋琬可以胜任重任,代替我的位置。"李福又问:"请问蒋琬之后,谁可承担重任?"诸葛亮说:"费祎可以继任。"李福继续问:"费祎之后谁可接任?"诸葛亮就没有回答了。

  后来,李福将诸葛亮的话原原本本转告刘禅,诸葛亮死后,刘禅就按照丞相的安排,格外重用蒋琬和费祎。

  其实,不止诸葛亮对费祎的评价很高,孙权也曾称赞费祎:"君天下淑德,必当股肱蜀朝。"孙权极其欣赏费祎,还把自己经常使用的宝刀赠送给费祎呢!

  费祎简介  费祎少时丧父,长大后才名越来越大,后来被刘备看中,任其为太子舍人,刘禅继位后,费祎为皇宫侍从。

  诸葛亮认为费祎能言善辩,经常派他出使东吴。孙权和诸葛恪等人无不在言语上为难费祎,但都被费祎一一化解了。

  诸葛亮在世时,魏延和杨仪互相憎恶,多亏了费祎从中调和,才使得诸葛亮能各尽魏延、杨仪之所用者。

  诸葛亮去世以后,费祎击退曹爽,初为后军师,再为尚书令,官至大将军,封成乡侯。

  费祎辅政期间,执行休养生息的政策,那时姜维自负军事能力过人,打算引西北诸羌、胡以为羽翼,但费祎认为大举兴兵不利于休养生息,往往只派给姜维刚刚过万的人。费祎为蜀汉的发展尽心竭力,没有辜负诸葛亮对他的信任。

  费祎不愧是诸葛亮看中的人,他和诸葛亮有很多相同的地方,比如诸葛亮死后没有多余财产,他也是这样。

  据说诸葛亮遗言命令部下将自己葬在汉中定军山,要依山势修建坟墓,坟墓不需要多大,只要能容纳下棺材就足够了,也不需要陪葬物,穿着平常所穿的衣服就行。

  诸葛亮十分简朴,他还曾上表指出自己没有多余的家产,只有800株桑树和15顷土地,他穿的是朝廷赐封的,儿子们也是自给自足,不靠他。

  费祎也是这样,《祎别传》中记载到:"祎雅性谦素,家不积财。儿子皆令布衣素食,出入不从车骑,无异凡人。"

  可惜啊,忠君为国、恣性泛爱的费祎最后的结局却是被人刺杀身亡。253年,蜀汉举行岁首大会,魏国投降蜀汉的郭修亦在坐。当时费祎喝醉了酒,没有戒备,结果就被郭修当场杀死。

  若费祎不死,恐怕蜀汉的寿命还能延长好些年,可惜没有如果。

第5篇、心术

  心术
  
  文/裴文兵
  
  清顺治年间,江南泾县双溪村有位财主叫周有富。这天上午,他在家里一边嗑瓜子一边想心事,突然一巴掌拍在桌上:“这口恶气迟早得出一出……”周有富说的这句狠话与一位名叫马福来的人有关。马福来也住在双溪村,家中也很富有。
  
  双溪村的村前有两条溪水,一条流经周有富家的田地,一条流经马福来家的田地。五个月前,正是盛夏时节,江南一带大旱,双溪村那两条溪水日渐细小,根本不够灌溉周、马两家的田地。周有富急了,捧着脑壳想了好几天,终于想出了一个主意。
  
  原来,那两条溪水都发源于双溪村附近的山中,从山中流出的只有一条溪水,只是流到双溪村时才分成了两条。这天晚上,周有富命人悄悄将流向马有福家田地的水口给堵死了,所有溪水便都流向了周有富家的田地。
  
  几天后,马福来见流往自家田地的那条溪水断了流,而流往周有富家田地的那条溪水还在哗哗作响,不禁感到奇怪。他当即顺溪而上,才发现其中蹊跷。马福来立刻猜到这是周有富使的坏。他下到溪中,扒开了堵住水口的泥堆。
  
  就在这时,周有富领着人赶到了。他拦住马福来,并狡辩说水口不是他让人堵的,而是天意。
  
  争执一番之后,周有富仗着自己人多,把马福来给痛打了一顿。马福来一气之下,把周有富告上了县衙大堂。知县判周有富扒开水口、赔偿马福来一笔银子,并命衙役打了周有富五十大板。
  
  周有富被打得皮开肉绽,从此怀恨上了马福来。这天上午,他又在想报复马福来的事。
  
  周有富闷闷不乐地出了门,在村子里转悠。转着转着,他发现一位郎中正快步走向马家,一打听,才得知马福来的父亲得了重病。
  
  不久,马福来的父亲病故,马家忙起了后事。这时,村里忽然响起了“看风水、看风水”的吆喝声。马福来闻声走出门外,看见一位五十岁上下的男子正一边走一边吆喝着。马福来紧走几步,迎了上去,因为他正准备出村去请风水先生给他父亲选块墓地。
  
  风水先生跑遍了双溪村的山山水水,把头摇了又摇。马福来正着急间,忽见风水先生双眼一亮,急匆匆地向前走去。走了大约半炷香的工夫,风水先生在一处山冈上停下脚步,往四周仔细看了一番,然后重重地点了点头:“就是这里了!”风水先生告诉马福来,那处山冈是一块绝佳的风水宝地,若是将马父葬在那里,马家后代必将飞黄腾达。马福来被风水先生说得心服口服,当即决定将自己父亲葬在那里。
  
  可这块宝地属东山村一户姓黄人家所有。马福来立即赶到黄家,想从黄家手里买下那块墓地。不料,他赶到东山村时,却意外得知黄家户主黄登达早在一个多月前就领着全家人去庐州府做生意了。父亲等着下葬,马福来无计可施,只好先把父亲埋到那块风水宝地,等黄登达回来后再支付购地的银子。
  
  从此,马福来经常赶去东山村看黄家人是否回来。他做梦也不会想到,这一切都是周有富别有用心安排的一个报复计划。
  
  黄登达是东山村的富户,此人脾气暴躁,有位叔叔在京城当大官。周有富得知马福来的父亲去世后,便心生一计,找到一位风水先生,给了他十两银子,让他故意把马福来引到黄登达家那块空地上,并坚称这是一块风水宝地。周有富的计策是:黄家已去庐州府做生意,马福来无法及时从黄登达手里买到那块墓地,只能采取先用地后付银子的办法。而黄家是富户,再加上黄登达一向脾气暴躁,等他得知马福来这种先斩后奏的做法后,必然会找马福来算账。更重要的是,黄登达的叔叔在京城做大官,若是黄登达将马福来告上官府,说不定还能要了马福来的命。所以,在马福来隔三差五往东山村跑的同时,周有富也经常去东山村,他想在黄登达回到东山村时,在他面前烧把火,让马福来坐等灾祸上身。
  
  几个月后的一天上午,周有富正准备动身赶往东山村,忽然看见一名大汉急匆匆地往马家走去,手里还提着一只大袋子。周有富揉揉眼睛仔细一看,那人正是黄登达。周有富顿时喜形于色,立即跟了上去。
  
  黄登达来到马家门外,正巧马福来走了出来。马福来先是一愣,然后冲着黄登达拱起了手:“得罪,得罪……”黄登达也冲马福来拱起了手:“感谢,感谢……”眼前这一幕把周有富给看呆了。
  
  马福来和黄登达亲亲热热地进了屋,周有富只好灰溜溜地回了家。
  
  第二天,周有富从一位邻居口中得知,原来黄登达有位舅舅住在东山村,家境贫寒。马福来每次去东山村除了看黄登达回家没有,还常去接济黄登达的那位舅舅。不久前,黄登达的舅舅病倒了,马福来请郎中治好了他的病。
  
  昨天傍晚时分,黄登达从庐州府赶回东山村看望舅舅,得知了马福来接济舅舅一事,十分感激。所以,他一早就提着一大袋庐州特产赶到双溪村向马福来当面道谢。
  
  周有富精心设计的报复计划不仅没有给马福来招来麻烦,反而让马黄二人成了朋友,这让周有富白费心思,气得大病了一场。

第6篇、夺命药方

  夺命药方
  
  李谦
  
  夜半来客
  
  道光年间,辽东人董启兰在京西坐堂行医,他有一手给妇人安胎的绝活儿,这在京城,也算是响当当的老字号。
  
  这天深夜,董启兰正要休息,门被敲响了,进来的是个面皮白净的中年汉子,看着衣饰平常,却透露着一股华贵之气。这人抬手就在桌子上扔一只拳头大的金元宝!
  
  董启兰疑惑地抬头,来人自称姓陈,开口让他开一张催产的方子,事成之后还有重谢。
  
  董启兰连连摇头:“我一向只会开保胎方,从来没听说过什么催产方!先生请回!”
  
  来人皱着眉头一再央求,可董启兰毫不松口。客人恼了,忽然抽出一把宝剑,砍在桌子上!董启兰看他不怒自威,倒吸了一口凉气。
  
  董启兰一语不发,带着客人来到左边一间房屋,眼前的床榻上伏着一个瘦骨支离的少年,一只眼睛还是盲的。董启兰叮嘱少年别忘了喝药,便带着客人回到堂屋,伤感地说:“这是我的儿子。想当年我夫人痴迷命相,推算出这孩子出生在丙戌年八月,命相大孤,克父克子。天天磨着我一定要更改孩儿的出生月份。瓜熟蒂落,想要推迟是不行的,只能提前,我无奈之下给她喝下了催产药,提前两月生下了孩儿。可孩子先天不足,生下来就是这样子。我夫人悲痛悔恨,没过多久就去世了。这些年,我找了很多固本培元的珍奇药材给孩儿服用,总是没什么疗效。”
  
  来人听完了思索半晌,告辞走了。
  
  两天后的深夜,陈客人又出现在董家,他打开一个镶珠嵌宝的盒子,里面放着一棵野山参和一棵灵芝,一看就是年代久远的奇珍,董启兰怎么会不识货,这可是儿子急需的无价宝啊!他捧着这两件宝物爱不释手,颤抖着问:“你一定要拿方子?那你必须告诉我,是什么人为什么急着催产?”客人点头:“先生有所不知,这件事关乎几条人命!”
  
  原来,这客人有个妹子,丈夫在外经商,妹子跟府里管家有了私情,并且珠胎暗结,眼看着近日丈夫就要回家,这孩子出生时辰不对,一定会引起丈夫疑心,那时怕就是一尸几命了!
  
  客人继续说道:“只要提前一两个月出生即可,再辅以各种珍异补药,对孩子的伤害应该不大。”
  
  董启兰看看两件至宝,一咬牙提笔开了药方,客人千恩万谢告辞了。
  
  玄机重重
  
  董启兰满怀希望给儿子服用了人参和灵芝,可这孩子实在亏损太多,一年多以后还是离世了,董启兰悲痛得大病一场。
  
  一晃几年过去,董启兰行医济世,丧子之痛渐渐平复。这天他在外出诊,路上感到口渴,于是来到闹市区一家古雅的茶楼喝茶。才一撩帘子,从茶楼里钻出个愣小子,一头撞在他的怀里,他还没来得及责备,那小子撒腿跑了。
  
  董启兰无奈地摇摇头,进里面找了一个靠窗的座位,要了一壶好茶慢慢啜饮,一边四下打量着这茶楼的布局。忽然看见另一个靠窗的客人有点眼熟,他仔细回忆,终于想起来,这不正是八年前跟自己讨催产药的那个陈客人吗?只见他轻袍缓带,神色悠然,却显然没看到自己,正在和对面坐着的一个中年男人低低地说着什么。
  
  董启兰喝完了一壶茶,他喊伙计过来结账,去掏钱的时候手却拿不出来了,钱包不见了!董启兰想起进来时那个撞了自己的小子,看来那是个小偷!
  
  董启兰万般无奈,硬着头皮走到陈客人那边深施一礼:“陈兄,小弟的钱包被人偷了,你能不能借我一点钱,把账结了?”
  
  陈客人抬头看见他,脸上却满是疑惑:“陈兄?你认错人了吧?我不姓陈,我也不认识你。”
  
  董启兰的脸更红了,站在那张口说不出话。对面那中年男人微微一笑:“谁都有遇到难处的时候,我帮你付账吧。”
  
  董启兰尴尬得恨不能有个地缝钻进去,他逃一样下了楼,身后传来陈客人的冷笑:“这都是骗子!您哪能……”
  
  那一口京片予,董启兰记忆深刻,看他出手豪阔,也不会为了吝啬这壶茶钱就跟自己翻脸不认人啊!
  
  董启兰忽然明白过来,两人结识是因为他妹子的丑闻,他自然不愿意跟自己再有瓜葛。那个气度不凡的中年人没准正是他妹夫呢!这样一想,董启兰的心里立刻平衡下来,不再懊恼了。
  
  可就在第二天一大早,董启兰开大门的时候却看见,一把匕首和一张纸掉在门里,看来是隔墙抛进来的。一个褡裢里装满了累累的金银,白纸上几个黑字写得明明白白:死人才不会说话,暂留你小命,好自为之!
  
  董启兰吓得一跤跌倒,好半天才缓过神,他清楚,自己治病救人,从来没有仇家,这是昨天跟陈客人贸然相认惹的祸!董启兰心下后怕,准备撤离京城,可就在这时,京城出了大事。
  
  此时正是炎暑天气,江南大旱,很多饥民都流落到了京都,却为京城带来了疫症。董启兰一直在为病人奔忙,那些金银也都施舍给了灾民,渐渐就淡了要搬家的打算。
  
  这天有人送来了一个病人,那病人脸色赤红,呼吸粗重,正是疫病发作的迹象。董启兰精心照料了一晚,病人醒了过来,自称叫刘昭,是京郊人士,一家都染病死了。
  
  刘昭很快康复了,也没急着走,日常帮着董启兰接待病人,两个人谈谈说说,很是舍得来。
  
  这天是儿子的忌日,董启兰思念儿子,跟刘昭喝起了闷酒,不由得说到了儿子早逝的缘由,“呜呜”哭了起来。没一会儿,他觉得眼皮涩滞,不胜酒力,居然睡着了。
  
  这一觉直睡到天色大亮,醒来后董启兰觉得两侧太阳穴麻木不堪,他摇摇晃晃站起来,却找不到刘昭。再翻找自己的家当,那个宝贝盒子不见了
  
  董启兰早知道这盒子价值不菲,所以一直藏匿得很严密,看来防人之心不可无啊。董启兰想起不久前的那次威胁,心里再次恐惧起来,他决定第二天就离开京都,回辽东老家过活。
  
  墓地惊魂
  
  晚上,董启兰正在收拾行李,房门忽然开了,几个蒙面黑衣人走了进来,对着他抖了抖一块麻布,他立刻昏了过去。
  
  不知过了多久,董启兰醒了过来,见自己身在一间富丽堂皇的屋子里,眼前是一个老妇人。妇人衣饰华贵,脸却绷得很难看。老妇人开口就问:“郎中,八年前,你可是给一个人开过催产的方子?”
  
  董启兰一怔,连忙否认,旁边一人说道:“董先生,我家老夫人已经都知道了,你就别隐瞒了。这个盒子,是那个客人给你的吧?里面装的是不是珍奇的药材?”
  
  董启兰听声音耳熟,回头一看,正是刘昭,他手里拿着的,正是那个镶珠嵌玉的宝贝盒子。
  
  此情此景,也由不得董启兰隐瞒,他原原本本说出了八年前的往事。老妇人脸色阴沉得可怕,垂眉不语,良久点点头,一句话没说就起身走了。董启兰还没明白是怎么回事,已经有人按住他的手脚,捏着他的鼻子灌了一碗汤。他拼命挣扎,手脚却渐渐酸软无力,只觉得眼前一黑,又一次不省人事。
  
  董启兰再次醒过来时,觉得浑身冰冷,他的手在地上划拉着,忽然摸到一物,睁开眼一看。董启兰一声惊叫,把那东西远远抛开了,那是一个骷髅头!
  
  他坐起身来,天色漆黑,正下着小雨,过了好一会儿他才弄明白,自己是躺在一片乱葬岗,身边都是坟墓。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是谁把自己扔在这儿的?
  
  远远地,响起了马车声,董启兰急忙喊救命,那车上跳下一个人跑过来,正是刘昭。
  
  刘昭扶着他上车,叹息道:“本来昨晚喂你喝的是一碗孔雀胆,可我跟着你救了几天人,知道你是个大善人,实在不忍心看着你死,就偷换了一碗致人昏睡如假死的药。要不此刻你早到望乡台了。”
  
  董启兰模糊猜到了一些,颤声问道:“难道那次催产的事,事关大内?”
  
  刘昭点点头,车“辚辚”响动,跑了起来。刘昭冷笑着:“你道那个跟你讨催产药的是什么人?那是当今皇后的亲哥哥颐明!皇上三个妃子同月待产,皇后当年还是全妃,她的预产期是最晚的,可却早于其他二妃二十几日生下了皇子!还不是为了这长子的名分?可惜小阿哥生下来胎里弱,常年灾病不断!”
  
  董启兰恍然大悟:“那你又是谁的人?”
  
  刘昭一笑,说自己是皇太后的心腹,全妃当上皇后以后,仗着产下皇长子之功,骄矜自傲,不把皇太后放在眼里,两人积怨已久。一次,皇后重责手下一个宫女,宫女愤恨,跑到皇太后那儿告发了当年催产夺嫡的隐情。皇太后勃然大怒:想不到一个做母亲的为了名利居然如此狠心,置孩儿的体能安危于不顾,这等有违纲常,戕害皇孙的事怎能容得?可是皇太后又怕宫女诬告不实,于是打发亲信伪装来到董启兰家,查找实据,探访真情。
  
  董启兰叹道:“那次我没喝多少酒就昏睡不醒,醒来不见了那盒子,就心知有异了。太阳穴的麻木感,正是催眠药物的作用,一定是你趁着我神志不清,又思念儿子,从我嘴里探出了实情。”
  
  刘昭点头,忽然侧着耳朵细听,隐约有哭声从紫禁城方向传来。刘昭舒了一口气:“皇后被赐死了。这里有一些黄金,你不要回去收拾药铺了,赶紧逃命吧。”
  
  董启兰一抬头,前面城门开始放行了。他跳下了马车,背着金银快步离去。
  
  身后的哀恸还在隐约传来,董启兰不再回头,越走越远。

第7篇、揭秘古代太监变态放荡的私生活

  无论是与君主的同性恋关系,还是与后妃的通奸关系,这在数以千万计的太监中都是极少数。从历史资料分析,太监性欲的宣泄对象主要有三类:一是教坊歌妓;二是宫女;三是奸掠他人妻女。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情形在历史上并非个别现象。《万历野获编·宦寺宣淫》条记载:

  比来宦寺多蓄姬妾,以余所识三数人,至纳平康歌妓。今京师坊所谓两院者,专作宦者外宅,以故同类俱贱之。

  及见《石允常传》,则国初更有异者。允常为浙之宁海人,举进士,为河南按察佥事,微行民间,闻哭声甚悲,廉知其女为阉宦逼奸而死。因闻之朝,捕宦抵罪。此洪武末年事。

  景泰初年,大同右参将许贵奏:“镇守右少监韦力转,恨军妻不与奸宿,杖死其军。又与养子妻淫戏,射死养子。”事下巡按御史验问。天顺元年,工部左侍郎霍瑄又奏:“力转每宴辄命妓,复强娶所部女子为妾。”上怒,始遣人执之。

  天顺六年,守备大同右少监为贵,收浣衣局所释妇女为妻,为都指挥杜鉴所讦。贵服罪,上命宥之。天顺七年,协守大同东路都知监右丞阮和娶妻纳婢,又拷掠军士甚酷,为其所讦。命锦衣官密察得实。上亦命宥之。

  以上所列数条,除河南按察佥事石允常所闻所见系明朝初年外,大致都是明英宗末年之事,而所反映之史实,则显现了太监宣淫的不同对象与方式。

  客观地说,太监是古代宫廷中处境最为悲惨的一群。他们虽已惨遭阉割,却仍然具有男人的性意识与相应的性要求,其满足方式尽管在常人看来有偏激或畸形的一面,然而这种心理与生理上的需要也有一定的合理性并理应受到人们的同情。

  从以上记载看,教坊歌妓无疑是其重要的性伙伴,而其他史料中的这类记载也相对较多。《宋史·宦者传》就记载宦官林亿年告老后曾养娼女盈利;同时还记载宦官陈源犯罪被贬,在贬所和妓女淫乱取乐,以至于被人怀疑是否真的阉宦。

  明代宦官中有不少人与娼妓成为至交,甚至干脆娶娼妓为妻妾,以纳为己好。由于明代宦官(明朝称太监为宦官)势力较大,收入丰厚,京城中也确实有不少娼妓甘愿与宦官来往。当然也有的宦官仗势欺人,夜宿而不付嫖资。明代万历年间就曾出现一趣事。当时宫中查出一个女扮男装的人,经审问后得知此人为都下妓女,被宫中宦官包奸已久,而宦官不交付夜合之资,并躲入深宫。妓女一气之下,便女扮男装,进宫中索要嫖资。

  深宫中压抑而孤寂的宫女也是太监重要的性伙伴。明杂剧《长生殿》中有描写宫女与太监偷看唐玄宗与杨贵妃同浴的“窥浴”一出戏。两名宫女正偷看唐玄宗与杨贵妃共浴,一名太监上前调笑道:“两位姐姐看得高兴啊,也等让我们看看。”宫女道:“我们侍候娘娘洗浴,有甚高兴?”太监笑说:“只怕不是侍候娘娘,还在那里偷看万岁爷哩!”这段对白较隐晦地反映了宫女与太监对性的渴求,而接下来的一段唱词就更为直白:

  自小生来貌天然,花面。

  宫娥殿里我为光,归殿。

  每逢小监在阶前,相缠。

  伸手摸他裤儿边,不见。

第8篇、王敦:卿本佳人,奈何做贼

  王敦:卿本佳人,奈何做贼
  
  作者/余竞跃
  
  在扬州,扬州刺史王敦结识了让他欢喜让他忧的琅琊王司马睿。司马睿何许人也?他是司马懿的第五个儿子,老琅琊王的孙子。虽然血统比较远,但也是个正牌王爷。对于王敦来说,司马睿就是他手里的一张牌,拿着这张牌,王敦就可以成为江南地区最大的赢家。对于司马睿来说,王敦则是一把锋利的剑,谁不听话,他就用剑砍谁,一直砍到一统天下。于是,王敦与司马睿就开始合作了。
  
  当时有一句非常流行的话叫“王与马,共天下”。这个“王”可以理解为琅琊王氏这个显赫的家族,也可以理解为王敦。在那个乱世,只有枪杆子才能说话。而在江南,王敦的兵最强,马最壮,刀剑最锋利。
  
  然而,司马睿表面上虽是江南地区的最高统治者,可强龙也难压地头蛇。更何况,气候湿热的江南盛产地头蛇。
  
  第一条窜出来的地头蛇是江州刺史华轶。他说,我的官是朝廷封的,我只听命于朝廷,司马睿是朝廷吗?为了证明自己就是朝廷,司马睿就操起王敦这把利剑,将华轶砍死了。接着,一个叫杜弢的军阀也向司马睿叫板,司马睿再次命王敦搞死了杜弢。
  
  像华轶、杜弢这样的跳梁小丑还有很多。他们都想上蹿下跳,可因为王敦的存在,他们都不得不安分守己。司马睿的东晋政权就是在这些大家族的安分守己中,在王敦的武力庇护中建立起来的。
  
  “假使当年身既死,一生真伪复谁知?”倘若王敦这个时候便死了,他一定是时人心中的英雄,青史上的好汉。可惜,王敦多活了几年,这让他从天堂堕入了地狱,从英雄变成了反贼。
  
  公元322年,56岁的王敦举兵杀向首都建康,第一次扯旗造反了。其实,日子如果能过下去,傻瓜才会铤而走险去造反呢。王敦之所以走上这条道路,完全是被司马睿逼的。
  
  在王敦和堂弟王导的支持下,司马睿终于坐稳了龙椅。一旦坐稳了龙椅,他就像很多皇帝一样,要卸磨杀驴了。王导不是宰相吗?以前,司马睿寸步也离不开王导,有什么事都要同王导商量,甚至连御座都要拉王导一起坐。可渐渐地,司马睿不搭理王导了,总是晾着他,反而拉着刁协和刘隗说悄悄话。同时,司马睿还起用戴渊都为征西将军,刘隗为镇北将军,率大军驻扎在首都周围,名义上是为了防备北方的羯族大军,其实是为了防备王敦。
  
  岂有此理!
  
  面对司马睿的以怨报德。翻脸无情,王导选择了沉默,他愿意默默忍受。人生嘛,有高峰就有低谷,有潮起就有潮落。可王敦不能沉默。如果连他都沉默了,那琅琊王氏只能任人宰割了。他先给司马睿上了一份奏表,劝司马睿善待王导,否则功臣们都会寒心。可这份奏表被王导扣留了,他原封不动地将奏表退回给王敦,暗示哥哥:做臣子的不能这样指责君王,退一步海阔天空。可王敦不听,他认为,退一步万劫不复。于是,便祭起“清君侧”的大旗,造反了。
  
  虽然司马睿早有防范,可王敦的大军还是势如破竹地攻破了首都建康。如果王敦真想取而代之,这时就完全可以做掉司马睿。可他没有难为司马睿,只是杀掉了被司马睿重用的几个新人,便撤兵了。王敦只是想告诉司马睿:别以为坐稳龙椅,你就可以得瑟了。要记住,这个天下是“王”与“马”共同的天下!
  
  被王敦这么一闹,司马睿羞愧难当,自责、懊悔、愤怒、怨恨……多种恶毒的情绪集于一身,使得司马睿一病不起,然后就呜呼哀哉了。
  
  太子继位,是为晋明帝。这个年仅24岁的富二代不仅全然不理会王敦当年对国家的贡献,还把老爹的死算在了王敦头上,认定王敦是自己的杀父仇人,是国家的蠹虫,必须予以清算。于是他~方面起用自己的舅舅以抗衡王导,一方面下令让王敦入朝,准备跟他决一死战。
  
  为了维护家族利益,王敦不得不第二次造反,起兵杀向首都。谁承想,刚刚杀到半路,王敦便病重了。晋明帝乘势调动各路大军,围剿王敦。当此危机时刻,王敦却撒手尘寰。晋明帝就此打赢了王敦。
  
  王敦死后,虽然堂弟王导还留在朝廷中枢,可是没有了枪杆子支撑的琅琊王氏只剩下了一个空壳,很快就被晋明帝的舅舅一族取代。
  
  无论出于什么原因造反,都是中国历代统治者最无法容忍的事。王敦虽然是被迫造反的,却也很快被打入地狱,成为中国历史上臭名昭著的逆贼。
  
  按照中国人最简单的逻辑,能最终走上造反道路的王敦肯定平时就不是什么好鸟,他肯定劣迹斑斑,丑事桩桩,污点堆堆。
  
  于是,王敦被“塑造”成了一个冷血动物。据说,一次他去大富豪石崇家做客,席上,一位歌姬吹笛子跑了调,石崇大怒,将那位歌姬杀掉了。举座哗然,唯有王敦不为所动。还有一次,石崇命美人给客人敬酒,如果谁不喝,就杀掉美人。大家都不想难为美人,主动端起酒杯喝了,连王导这样不善饮酒的人都勉为其难地喝了。唯有王敦,任由石崇连杀了三名美人,就是不喝。对于他人的生死,王敦根本不屑一顾。
  
  于是,王敦很久以前就“贼”形毕露。还是在石崇家,一次,王敦要如厕,厕所里有十几位美人侍候,别的男人进来,都不好意思脱衣服,王敦却旁若无人地脱掉衣服,爽快行事,让美人们非常惊叹他的胆大妄为。
  
  还有一个家伙更有“先见之明”,很早就说: “王敦这家伙就是一头恶虎,他不吃人,就会被人吃掉……”
  
  如此种种,王敦很快面目全非,狰狞可怖,活脱脱一个天生的野心家。
  
  然而在离王敦不远的年代,人们还记得他的真面目。桓温一次路过王敦的墓前,看着郁郁的青草、苍翠的松柏,想着墓中人,油然而生一种英雄相惜之情,不禁叹息道:“可儿!可儿!”
  
  王敦的真实形象,用这两个字来概括,显然是最精辟的。时人没有想到的是,一世英雄的桓温,最后的结局还比不上他崇敬的那个“可儿”呢!

第9篇、孙中山的故事,孙中山的故事事迹

  孙中山被我们视为国父,小编在此整理了历史人物孙中山的历史小故事,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孙中山的故事一

  童年时要做洪秀全

  在珠江口外有一个依山傍水的小村庄,广东香山县翠亨村。槟榔山不高而秀,兰溪河不宽而清。1866年11月12日夜,在村边一栋简陋的农舍里,一个男孩降生了。他就是日后改变了中国命运的民主革命伟人孙中山。这时,父母给他起的名字是帝象。小帝象降生的家庭是一个贫寒的农家,从祖父孙敬贤起就靠租种他人田地为生,父亲孙达成早年在澳门做工,回乡后依旧是佃农。后来,孙中山的长兄孙眉在檀香山经商致富,家境才好转起来。

  像所有穷孩子一样,孙中山自懂事起就开始分担家务劳动,砍柴、割草、下田,最有意思的是跟大孩子去讨小海,不仅可以捡到退潮剩下的小鱼小蟹,还可以收获许多好看的贝壳。孙中山从小干活就特别麻利,常常是别人还没怎么样呢,他就已经干完了。自己做完了,他就帮助别的小伙伴做,特别喜欢帮助比自己弱小的孩子。

  尽管脚上没有鞋穿,肚里只有白薯,但是童年的孙中山还是有许多开心的时光。他经常和村里的孩子一起下河摸鱼,上岸嬉戏。男孩子最喜欢的莫过于玩“打仗”,每当这个时候,孙中山都是当然的首领。在翠亨村有一位太平军老兵,大人们不大敢接近他,可是孩子们却喜欢听这位饱经风霜的老人讲太平军的故事,像洪秀全金田起义,石达开打得曾国藩投水,李秀成大破洋枪队,孩子们听得欢天喜地,抓耳挠腮,而听得最入神的当数小中山。那位前太平军老人也十分喜欢这位器宇不凡的孩子,常说小帝象长得像洪秀全,希望他长大以后也当“洪秀全”,推翻清王朝。因此,翠亨村的孩子们都叫孙中山“洪秀全”。从此以后,翠亨村的孩子玩“打仗”游戏,就不只是官兵捉强盗,还有太平军打清兵。而孙中山自然是太平天国的天王洪秀全。时间长了,大人们也知道了小帝象这个“绰号”。晚上孩子稍微回来晚了点,大人就会嗔怪道:“是不是又跟‘洪秀全’玩打仗去了?”

  广东由于“天高皇帝远”的地理位置,和三合会等反清帮会的长期活动,民间对于清朝统治一直不满,大家对反清的活动和言论都持默许的态度。这种生活气氛使孙中山从小就萌发了反清意识,而清政府的种种倒行逆施,又强化了他的这种意识。两广和福建一带,为生活所迫,背井离乡到海外谋生的人很多。成千上万的海外华侨用他们以生命和辛劳换来的财富滋养了家乡,也滋养了祖国。可是,腐败的清政府不但不尽起码的义务保护华侨,反而将他们看作“弃民”,百般歧视、搜刮和迫害。在海外挣了一点钱,叶落归根的华侨,往往会受到无端的欺凌。童年的孙中山曾亲眼看见过同村的一位归侨商人,青天白日之下,店铺就被盗匪洗劫一空,而清朝地方政府对此却不闻不问。看着悲痛欲绝的归侨商人,小帝象的心里很不是滋味。

  如果说这一事件只是说明了清政府的无能,那么,小帝象亲眼目睹的另一件事情则明白无误地暴露了清政府的凶残、无道和贪婪。翠亨村有李氏三兄弟,漂洋过海千辛万苦在美国的旧金山淘金挣了一点钱,回家乡置了产业,还建了一座小花园,村里的孩子都可以去玩,那里曾是孙中山和小伙伴们的一处乐园。可是,突然有一天,一群如狼似虎的清兵闯进村来,不由分说地抓走了李氏兄弟,抄了他们的家,封了小花园。孙中山为此感到不平,上前大声质问。领头的官吏竟然二话不说,拔刀便刺。幸亏孙中山闪得快,才躲了过去。原来,李氏兄弟的产业勾起了当地官员的贪心,他们便以“莫须有”的罪名把李氏兄弟投入监狱,霸占了他们的产业。后来,李氏三兄弟一人被处死,二人不知所终。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童年孙中山幼小的心灵。从此,他似乎有点明白为什么洪秀全要揭竿而起,反抗清朝统治了。

孙中山的故事二

  买书比买吃重要

  孙中山一生喜欢读书。他在英国留学的时候,有一天,几个中国留学生一起去看他,发现他的生活很艰苦,几乎连吃饭的钱都没有了。离开前,这几个留学生凑了40英镑,送给孙中山补贴生活。

  三天以后,这几个留学生又一起去看孙中山。来到孙中山的宿舍门口,他们敲了半天门,都没有人答应。“算了,先生大概不在。我们下次再来吧。”一个姑娘说。

  “等一下儿,我来敲。”一个不高不矮的年轻人说。他用力敲了一会儿,孙中山才来开门。孙中山不好意思地说:“请原谅,我正在看书,没听见你们敲门。快请进!”

  他们走进孙中山的宿舍,看见桌子上摆满了新书。大家一算,买这些书大概需要30英镑。他们觉得很奇怪,问孙中山:“你连吃饭的钱都不够,还有钱买书?”

  “这是用你们送给我的钱买的,我还剩下10英镑呢!”

  “你应该多买一些好吃的,不要把身体搞坏了。”孙中山笑着说:“我觉得买书比买吃的还重要。”

孙中山的故事三

  孙中山吃素养生

  孙中山先生又自述其戒除肉类而治愈胃病之经验云:“作者曾得饮食之病,即胃不消化之症。原起甚微,尝以事忙忽略,渐成重症,于是自行医治,稍愈,仍复从事奔走而忽略之,如是者数次,其后则药石无灵,只得慎讲卫生,凡坚硬难化之物,皆不入口,所食不出牛奶、粥糜、肉汁等物,初颇觉效,继而食之至半年以后,则此等食物亦归无效,而病则日甚,胃病频来,几无法可治,同按摩手术以助胃之消化,此法初施,亦生奇效。

  而数月后,旧病仍发,每发一次,比前更重,于是更觅按摩手术而兼明医学者,乃得东京高野太吉先生,先生手术固超越寻常,而又着有《抵抗养生论》一书,其饮食之法:与寻常回异,寻常西医饮食之方,皆令病者食易消化之物,而戒坚硬之质,而高野先生之方,则令病者戒除一切肉类及溶化流动之物,如粥糜、牛奶、鸡蛋、肉汁等,而食坚硬之蔬菜鲜果,务取筋多难化者,以抵抗肠胃,使自发力,以复其自然之本能,吾初不之信,乃继思吾之服粥糜牛奶等物,已一连半年,而病终不愈,乃有一试其法之意。又见高野先生之手术,已能愈我顽病,意更决焉,而先生则曰‘手术者,乃一次之治法,若欲病根断绝,长享康健,非遵我抵抗养生之法不可。’

  遂从之而行,果得奇效。惟愈后数月,偶一食肉或牛奶、鸡蛋、汤水茶酒等物,病又复发。始以为或有他因,不独关于所食也,其后三四次皆如此,于是不得不如高野先生之法,戒除一切肉类、牛奶,鸡蛋、汤水茶酒,其夫一切辛辣之品,而每日所食,则硬饭蔬菜及少许鱼类,而以鲜果代茶水。从此旧病若失,至今两年食量有加,身体健康胜常”。

以上就是小编整理的三篇孙中山的故事合集,希望你能喜欢这三篇孙中山的故事。

第10篇、别被“小爱好”套牢

  别被“小爱好”套牢
  
  南朝刘宋时,彭城王密谋造反,谋士孔熙先认为需在朝廷中寻找一个重臣作为内应,为此盯上了深得宋文帝器重的范哗,即大名鼎鼎的《后汉书》著者。然而范、孔二人地位悬殊,孔熙先连接近范晔的机会都没有。怎么办呢?经过一番谋划,孔熙先决定从范晔的外甥谢综身上找突破口。他探知谢综兄弟酷爱赌博,便设下赌局邀约谢综兄弟。自然,孔熙先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谢综兄弟则“赢”得盆满钵满。几个回合下来,谢综兄弟喜出望外,不禁引孔熙先为知己。所以当孔熙先提出请谢综兄弟为其引见范晔时,谢综兄弟当然是满口答应。
  
  范晔虽然才华横溢,但和外甥一样,也十分贪财。孔熙先与范晔结识后,故伎重演,同样让范晔“赢”得心花怒放,并且不失时机地送上自己的诗文请范晔点评,使范晔对他更加刮目相看,不再设防。就这样,孔熙先成功地赢得了范晔的信任,之后又屡次以言语相激,终于诱使范晔参与谋反,走上了家破人亡的不归路。
  
  有人可能会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范晔之所以被拉下水,根本原因还在于他修养不深、道行不够,太爱钱了,所以才会被人利用。那么再来看一个君子被拉下水的事例。
  
  翁同鯀是咸丰六年的状元,后来位至光绪帝师。难得的是他虽然身居高位,但一向为官清廉,深得好评。以致晚年罢官后,竟要靠门生故旧接济,维持生活。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清流领袖,也免不了被有心人算计。
  
  慈禧挪用海军军费修建颐和园时,翁同稣正任户部尚书,掌管国库银两划拨。由于翁同鯀原本极力反对修建颐和园,承建颐和园的奸商李光昭为顺利从户部取得拨款,先是派人用重金向翁同稣行贿,被翁同稣大骂而出后,经多方打听,得知翁同稣酷爱书法,便假装自己是书法爱好者,将翁同穌父子的书法编集成册,然后恭送给翁同稣过目。翁同鯀见到集子后果然大为高兴,引李光昭为同道知己。于是乎,当李光昭提出需要采办南洋木材的款项时,翁同稣未加思索便应承下来。后来李光昭谎报木价、中饱私囊的事情败露,翁同毹也被牵扯进来,此事成为他一生的遗憾与污点。
  
  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一旦被居心叵测的人盯上,无论你的爱好是高雅还是低俗,他总会想方设法去攻破。所以领导干部有时甚至还要对自己的爱好予以保密,以免在不知不觉中“中招”。
  
  道光年间,刑部大臣冯志圻喜好碑帖,但他极少向人吐露,为的就是防止别人借此来做文章。一次,有人送了他一本宋代拓本碑帖,冯志圻原封不动地退还了回去。有人劝他,即使不受,看看又有何妨?冯志圻正色道:“封其心眼,断其诱惑,其奈我何?”冯志圻深知人性的弱点,明白一旦打开这碑帖可能就再难以合上,为了防止自己被“小爱好”操控,他快刀斩乱麻,从根子上不让“小爱好”探头,自然也就不会让其蔓延。
  
  所以说,领导干部不是不能有兴趣爱好,但要谨防别人利用你的兴趣爱好,与其高估自己抵御诱惑的能力,不如转而远离诱惑,不让“小爱好”成为别人设局做套的手段。

第11篇、清朝讼师为何没有好下场

  清朝讼师为何没有好下场
  
  《清稗类钞》中载,某年,皖北地区大旱,粮食欠收,偏偏官府下了道很奇怪的命令:皖南的粮食不准出口到皖北灾区去。有商人私自运了几千石粮食准备卖到皖北去,不想在关卡被逮住了。商人情急之下,找到皖北一带的法律界名人何讼师想办法。
  
  何讼师没有从大清律里找依据,却将笔锋转到圣贤经典――两千多年前的梁惠王向孟子讲到了魏国的救灾措施:河东地区发生灾荒,就把灾民转移到河内地区,将粮食运送到河东地区。梁惠王一介小小诸侯,也晓得流转物资,救济灾民,当今圣上比梁惠王地位高多了,地盘也大多了,难道连梁惠王的这点爱心都没有吗?
  
  孟子的话不能作为法律依据,然而亚圣的话比法律还神圣,安徽巡抚等人觉得有理,实在不好批驳,就免了其罪。
  
  何讼师还有高超的公关艺术。浙江有一位知县,跟浙江巡抚交好,却跟浙江将军交恶。将军屡次要求巡抚处分知县,都被巡抚拒绝。某年元旦,浙江官员进京朝贺,将军从京城一回来就参了巡抚和知县一本,理由是知县在行朝贺礼的时候不恭敬。这是大罪,不管怎么处理,免职是肯定的,而作为知县的上司,巡抚的连带责任也是免不了的。某一日,巡抚的办事人员在酒店里提起此事,何讼师听了说这事不难。办事人员马上讨教对策,何讼师开价三千两银子。办事人员马上向巡抚报告,巡抚承诺了佣金后,何讼师卖出了他的八个字:“参列前班,不遑后顾。”这八个字提供了两个细节:一说明巡抚遵守礼节;二目击者即违规者。巡抚将这带有神秘信息的八个字添加在信里,上奏朝廷。结果,巡抚和知县平安无事,将军倒因为失礼而被免职。
  
  光绪年间的江右地区,有个讼师绰号“破鞋”,常常坏法乱纪。有一次,一位父亲告儿子忤逆不孝,儿子出重金向“破鞋”讨教对策。“破鞋”问他有没有老婆,他说有。又问会不会写字,他答会。“破鞋”一拍手,说有救了。
  
  怎么救呢? “破鞋”让他写了几个字,然后仿照他的字迹写了两张字条,让他升堂时握着字条只管哭。他依计而行,果然引起官吏的注意,于是掰开他的手一看,左手的字条写着“妻有貂蝉之美”,右手的字条写着“父生董卓之心”。这一下,不孝案立即变成风化案。“破鞋”让被告握着字条只管哭,让人以为他有什么不便明言的冤屈,打开字条之后,这种看法进一步加固,而且纸条又写得很委婉,似乎为了维护父亲的形象而用心良苦。
  
  因为经常舞弄条文,所以清朝的讼师大多没有好下场。光绪时有个叫宿守仁的讼师却能在业界不倒,诀窍是三不管:不合理的不管;命案不管;讼油子不管。理由分别是:“理”是诉讼的元气,没“理”就难以理直气壮;命案中的死者,如果是冤死, 自然有天理照管,如果不是冤死,找活人填命那是造孽;经常打官司的原告――即讼油子,十有八九没有道理,为没道理的人打官司是没好下场的。合理与否,要通过取证和辩论才知道;冤死与否,也要看证据;讼油子有没有理,也要看事实和法律依据。宿守仁这“三不管”其实不可取,自身的安全系数提高了,却也失去了讼师的功能。

第12篇、买官反失官

  买官反失官
  
  姚宏
  
  20年代初,直系军阀王占元有个左膀右臂叫夏佩容,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头脑灵活,能说会道,能想领导之所想,急领导之所急,深得领导的赏识与器重。其升迁之路异常平坦,很快由一名军校教官,升迁为湖北省财政厅长、代理省长,成了威震一方的地方大员。
  
  不料,正当夏佩容风生水起,意气风发之际,他不知哪根神经不对路,脑袋迷糊,犯了一个方向性的政治错误。当时正值直系、皖系矛盾重重,剑拔弩张之时,夏佩容研判大局,分析形势,觉得跟着皖系混有前途,于是经常找王占元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岂料隔墙有耳,这番思想工作的劝说之言传到了直系军阀诸大佬耳中,致使王占元受到猜疑,日子越来越不好混。王遂将怒火撒在夏佩容头上。领导一生气,后果很严重。夏佩容湖北省长之职很快就黄了,幸亏其“百计钻营,才谋得湖北官矿督办一席,藉以敷衍面子”。
  
  省长丢了不可怕,用钱买回来就是, 只要找对了人,开对了价,一手交钱,一手收权,交易鲜有不成功的。恰好,此时王占元推荐自己的亲家接任省长,湖北各界认为其广置党羽、安插亲信,反对声四起,王占元的亲家未能到任。随后中央任命他人为省长,王占元又大为不满,暗中捣乱,致使另一人两个月内都不敢到武昌任职。
  
  夏佩容觉得机不可失,官复原职大有希望,便秘密许诺直系实力派大佬吴佩孚:”若军饷不够,官矿局可代筹百万。”吴佩孚得知后很高兴,答应一定保夏佩容为省长。时值萧耀南接任湖北督军之职,成为了夏佩容的顶头上司,夏佩容又主动向其示好:“兄弟这儿有百来万闲钱,领导若需要,尽管开口”。
  
  按照夏佩容的想法,关系多了路好走,谁先令我实现省长梦,我就把百万巨资送给谁。哪知吴佩孚需款之时,竟致电萧耀南,让其迅速催促夏佩容给自己兑现之前的那笔款。萧接到电报后异常纳闷,心中暗想,夏佩容曾许我百万,为何又许吴佩孚?于是召夏佩容质问:你小子所筹的这,00万,究竟是送给我的,还是送给吴佩孚的?夏佩容嗫嚅良久,说:“刚开始确实是答应过借给吴佩孚,以解其燃眉之急,不过……”萧耀南听后大吃一惊,立即回电吴佩孚,说夏佩容骗人,筹款之事,纯系逗你玩。于是夏佩容不仅没有买到省长之位,就连官矿督办的官职也泡汤了。

2023-11-04 01:58:04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SQL Error: select * from ***_ecms_article where classid='2' order by rand() desc limit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