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客栈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儿童

古代哲理小故事3则

正文:

  现代哲理小故事3则
  
  莫问前程
  
  【战国】郑詹尹:“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用君之心,行君之事。”
  
  ――《楚辞・卜居》
  
  【背景介绍】
  
  楚国大夫屈原忧国忧民,却受到奸党的陷害而被放逐异乡,连着三年都不能见到楚王。屈原心中一片茫然,不知该何去何从,于是就向太卜(负责占卜算卦的官员)郑詹尹询问自己的前程。
  
  屈原问道:“我到底该如何?是该为国家尽忠,依然为名利奔波?是该仗义执言,依然苟且偷生?是该一乾二净,依然同流合污?是该像骏马一样昂昂千里,依然像水鸟一样泛泛波中?是要与鸿鹄比翼,依然与鸡鸭争食?孰吉孰凶?何去何从?”
  
  郑詹尹回答:“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用君之心,行君之事。(一尺虽长,但有时却会觉得它短;一寸虽短,但有时却恰恰觉得它长。先生自然不必多虑,按照你自己的意愿做你想做的事就好啦!)”
  
  【随感】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这长长短短谁又说得清?郑詹尹并没有给屈原答案,其实屈原也不需要答案。
  
  真正的强者是不会去算命的,因为去算命本身就意味着向命运屈服,而只要向命运屈服,就难免受到命运的捉弄。
  
  燃起烛光
  
  【春秋】燕相:“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背景介绍】
  
  春秋时候,有一个楚国人给燕国的宰相写信。因为天色已晚,他便对仆人说:“举烛”。因为他写得太专心,将这两个字也写在了信里。
  
  燕国的宰相收到信后,看到信中无缘无故的“举烛”二字,非常新鲜。经过一番琢磨,他才名顿开,注释道:“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举烛就是要提倡清正开明的政策,就要任用贤才!)”于是他带着这封信向燕王禀告。燕王一听也很高兴,于是就按照“举烛”的理解任用贤才,实行开明的政策,居然也把燕国治理得很好。
  
  【随感】
  
  燕国最终能实行开明的政策、百姓能安居乐业,绝不是一个偶然的巧合,而是燕王乃至燕国全体百姓的品德、聪明和福报累积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其实,早在这封信到达燕国之前,燕国的烛光就已燃起。
  
  人师难遭
  
  【东汉】魏昭:“经师易遇,人师难遭。愿以素丝之质,附近朱蓝!”
  
  ――《尚友录》
  
  【背景介绍】
  
  东汉闻名的博学大师郭泰,自幼刻苦学习,博通经史,且为人刚直。其众多弟子中有一个来自陈国的青年叫做魏昭。
  
  魏昭初次见到郭泰,就拜倒在他脚下请求道:“晚辈愿跟随在先生的左右,洒扫服侍!”郭泰说:“你应当到课堂上好好地读书,大老远跑来跟着我做什么?”魏昭答道:“经师易遇,人师难遭。愿以素丝之质,附近朱蓝!(能传授知识的老师轻易遇见,但是能教会如何做人的老师太难得了。我愿意用自己纯洁的本质,来接受先生的熏染!)”
  
  于是郭泰就收下了这个侍者。一次,郭泰生病,频频三番为难魏昭,魏昭都没有一丝怨恨。郭泰这才说:“我已往只是知道你的容貌,而明天知道了你的心。”从此,郭泰就把魏昭当作了真心的朋友。
  
  【随感】
  
  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老师”,不仅要传授知识与武艺,更要教导学生如何做人。知识与武艺的传授在课堂上就能完成,但是个人的熏染,若不是在日常生活中言传身教,恐怕很难有效果。

2023-11-04 00:48:50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