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这句话是我导师说的,“按照你们写意的标准去完成工作”。这句话说过已经好久了,但是一向烙印在我的脑海里面,依然是我现在工作的准则。
说起来意思很简朴,但是在实现的历程中内涵却很丰厚。
首先是何谓写意?写意的标准既然是主观的,自然要从个体说起。
职场新人常会有错觉,认为自己名校毕业,学历高,学习能力强,工作中这么一些事儿还做不好?现实上这种自信常常被挫败,看起来简朴的事儿往往潜伏着意想不到的问题。因为工作往往是高经验要求的,而职场经验的堆集需要历程,新人做不好工作存在客观原因。
这个阶段,新人的常见问题是错误理解完成“写意”水平工作的能力要求,往往更多看到完成这项工作的基本流程、知识和方式,而轻忽大概不了解其中的隐性要求:即跟工作关联各方的充分沟通、对于工作内容的外围内容的理解、已往的经验等。因此,这个前提下,完成工作的“写意”仅靠个体判断往往不够,需要和上级、老同事的沟通交流,靠他们来树立写意的标准。
伴伴随着个人专业经验的堆集,对于工作写意的标准思考应当深化。回答三个问题:
1、这项工作如果要充分达成其在组织中的作用,应当完成成什么样?
2、在工作正常完成的底子上,有没有可能做的更好?
3、如果上一问题的答案是一定的,那么个人有没有理由去提高工作质量?
第一个问题是工作完成的标准化问题,即一般层面上的写意。也就是说,根据企业的正常“经验”,个体应当将工作完成到什么状况,足以保证其在组织中发扬作用。这种一般层面上的写意,往往可以由企业的过往经验、正式规章、上级或同事的指导得到标准。简朴的例子,便是财务、人事等部门的日常工作标准。
第二个问题和第三个问题是减缓下一个层次的问题,即个体层面的写意。也就是说,在达成一般层面写意的底子上,个体对于工作完成提出更高的自我要求和标准。这时候的标准就有相当的主观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对于工作的熟悉。个体要加深对所从事工作的熟悉,深刻理解工作的内容和作用,参考外部的先进经验,为自己的工作树立标杆。研究熟悉的历程往往便是学习和思考的历程,需要大量的涉猎专业书籍、讨论大概其他资料。通过这个历程,开拓自己的工作视野。
另外一个利益便在于培养了个体工作的自动性。个体如果不愿意自动去思考工作,又怎么能指望他在按部就班之外,能够很好去应对各种状况,甚至提出创造性的减缓办法大概自动承担工作。在单位中,许多时候总有这样的人,在工作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减缓的很好。这就是平时大量学习和思考而堆集的结果,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由此而引申,个体以自我写意为工作准则,其实就是创建了这么一个良性循环历程:即学习、研究和思考——发现工作的改进余地亲睦的经验及更深层次的专业知识——个体学习,工作中尝试提高完成质量——学习、研究和思考……通过这样的历程,个体能够在工作中迅速成长。
工作的第三个境界是完美主义。这里涉及到第三个问题,为了追求完美不惜代代价得不值得?
在日本有许多匠人,他们的标准就是按照最高标准来完成每一件作品,很大程度上已经脱离了收入成本的考虑,如果一个人在做事儿的时候,始终考虑收入成本的话,他会变成一个具有经济理性的人,停留在第二个问题的境界——一个效率的产出者。
效率的产出者对于工业社会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如果只关注于效率,不愿意作出一些跨越成本约束的事儿,自然也不会得到可能更大的收获。这个收获来源于对工作境界和专业能力的极致追求。
2023-11-04 01:2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