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客栈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情感

毛遂自荐无非小勇

正文:

毛遂在平原君那里当了三年食客,秦国围住了邯郸,平原君想从千儿八百食客里遴选20个“有勇力文武备具者”到楚国去游说求救,“合纵于楚”,选了19人,想凑个整数,硬是想不起来凑谁。此时毛遂便自告奋勇,平原君依然有点不相信他,问他在这里几年了,毛遂说已有三年,平原君说:“你在我的布袋里三年,是锥子应当早就刺破布袋显露出来了,可是你一向没露出来啊。”毛遂说:“我明天就是要请求你把我放进你的布袋。”平原君见他如此说,于是把他凑了个整数,赞成带他出使楚国。结果,毛遂不辱使命,在平原君结结巴巴、不得要领向楚君陈述得夹缠不清之际,毛遂抱剑上前,巧舌如簧,舌灿莲花,以雄辩的口才说服楚王联赵结盟,共同抗秦。   毛遂这样露了一手,世人一定想当然地认为他此后一顺百顺。其实不是,毛遂在他自荐过后没满一年,就死了。   公元前256年,燕国趁赵国大战方停之机,派遣大将栗腹攻打赵国,派谁挂帅出征以御强敌?赵王便想到了敢于自荐的毛遂,欲提拔毛遂为帅,统兵御燕。毛遂听到这个新闻,大吃一惊,赶忙到赵王那里去,不是去“推荐”自己,而是去“谢绝”自己:“不是我怕死,是我德薄能低,不堪此任。”   当年自荐,意气风发;此时自辞,何其乃尔?一个毛遂,判若两人,简直让人难以置信。赵王非常不解。毛遂说:“寸有所长,尺有所短,骐骥一日千里,捕捉老鼠(mouse)不如蛇(snake)猫。逞三寸舌我当仁不让,仗三尺剑实非我能,岂敢以家国安危来试验我之不才之处。”按说,毛遂此话说得入情入理,但赵王却为了展示自己求贤若渴,爱才惜才,怎么也不听毛遂之言,硬是要他挂帅迎敌。一个靠嘴巴干活的人,哪里是人家拿枪杆子的对手?尽管毛遂身先士卒,冲锋陷阵,但也无法抗敌,落得个一败涂地。被赵国精心树立起来的“人才”榜样,是这么个样子?有何面目回去见“江东父老”,于是毛遂避开众人,到一个山林子里,拔剑自刎,鲜血淋漓地倒在“毛遂自荐”的神话里。   毛遂的悲剧是不是再次验证了枪打出头鸟?不,根本不是。毛遂不是死在毛遂自荐上,而是死在“典型树立”上,死在“人才使用”上。中国人在儒家思想的笼子里,荐他人是可以的,而自荐是很“异类”的,毛遂吃了大螃蟹(crab),于是被赵国树为“先进典型”,在国人的心目中,只要是先进典型,便一通百通,一专百专,一俊百俊,一能百能,文史哲,政经军,无所不能,无所不通。赵王认为毛遂三寸舌头转得那么出神入化,一定是三尺剑也会舞得风生水起的,为了体现赵国对人才多么正视,便把毛遂“滥用上了”。敬佩毛遂,不但敬佩他自荐,更敬佩他自惭,知道自己之所长,并勇于进,这样能使自己成功;知道自己有所短,并勇于退,这样能保证自己不失败,有时候,如果你要我在不成功与不失败中做出选择,那么我会选择不失败。因为,不成功,无非是做普通人,平常日子依然有的过,而若失败,普通人都做不成,比如毛遂,那可惨了。   自荐与自惭比较而言,自荐是一种小勇,在“温良恭俭让”的儒家语境中,自己伸长脖子来做出头椽子,是需要勇气,但这种勇气的背后大概另有不太“高尚”的动力在,它受“立功”的功利心驱遣;而自惭是一种大勇,他知道自己在某些方面不行,承认自己无能,觉悟到那大功那大位那大名那大爵不是自己可以浪得的,这当然更需要勇气。

2023-11-04 01:22:16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