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客栈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情感

三字经故事

正文:

  1、《孔融让梨》

  中国人尊敬长辈叫"孝",尊敬兄长叫"悌",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孔融是东汉末年人,他四岁时,一次有人送来一筐梨,他和几个哥哥自己挑,孔融挑了最小一个。有人问"你怎么不拿大的?"他说"哥哥年纪大,应该吃大的。"孔融这么小年纪已知道传统美德。

  2、《母子同刑》

  三国时期,魏国王经在征讨篡位的司马昭时被捕,司马昭要王投降,并抓来他的母亲相威胁。王说"为国尽忠,死而无怨。"司脑羞成怒,决定处死王母子。临刑前,王苦着对母亲说,是自己连累了她。母亲却笑着说,自己为有这样的儿子而自豪。王在忠与孝矛盾时选择了忠,现实上是真正的孝。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敬仰。

  3、《孟母断机》

  有一日,孟轲读书厌倦了,跑回家。正在织布的孟母十分生气,就把梭子折断,在了地上。孟轲很新鲜,问母亲为什么发火。孟母说》"一匹布要一根根一寸寸地织,你的学习也像织布一样,只有不分夜才能有所成就。现在你学业未成就厌倦了,就像折断的梭子一样,还能织布吗?"孟轲听后名顿开,从此学习更用功,终究成为知名思想家。

  4、《五子登科》

  窦禹钧是五代后晋人,年轻时人品极差,家里本来已经很有钱,还贪得无厌,盘剥穷人。他妻妾成群却没有儿子。一次他做梦,梦见父亲(father)对他说,如果再心术不正,上天会惩罚他。醒后他十分畏惧,再也不敢作好事了,并开始帮助穷人。之后有梦见父亲对他说,他将会有五个儿子,还能长寿。果然他生了五个儿子。他记取自己的教训,对儿子严加管束,之后五个儿子,都当了大官,这就是五子登科。

  5、《孟母三迁》

  孟轲是战国时期的知名思想家,很早父亲就去世了,家里十分贫穷,但母亲没有放弃对他的教育。他们最初住在坟地旁,孟轲就模仿做丧事。孟母很担忧,就搬到集市上,与一家屠夫为邻,孟轲又模仿起杀牛羊来了。为此孟母又把家搬到一座学校附近,从此孟轲就跟着专心学习礼议。孟轲从小受到教育,最终成为知名思想家。

  6、《铁杵成针》

  唐朝大诗人李白,小时候读书不用功,常常逃学。有一次,他又逃学去玩,在河边看到一位老奶奶专心致志地磨一根铁棒。他新鲜地问这是干什么,老奶奶说要把铁棒磨成针。他不理解,这么大的铁棒要磨到什么时候?可老奶奶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他深受启发,从此发愤学习,终于成为天下最知名的诗人。

  7、《鸿门宴》

  秦末,刘邦攻下秦都咸阳,其手下通知项羽说,刘邦有野心,项羽听后很畏惧欲杀刘邦,即在鸿门设宴招待刘邦,席间指使项庄舞剑要杀刘邦,多亏项伯保护幸免于难,之后在刘邦保护的斥责下,项羽才放弃杀刘邦的念头。

  8、《韦编三绝》

  孔子勤奋勤学,知识渊博,一生都没有松懈过。那时候还没有纸,书都是用竹简作成的,再用牛皮绳编连起来的。孔子为了研究"周易",每日不停地翻阅竹简,结实的牛皮绳居然因磨断而换了三次。可见没有刻苦精神,就不能成为有学问的人。

  9、《杀妻求将》

  战国军事家吴起,其妻子是齐国宗室的闺女(daughter),他们住在鲁国。不久齐国发兵攻打鲁国,有人推荐吴起率兵抵抗,鲁穆公因吴妻是齐国人,怕他有私不敢任用,吴知道后,为了功名,居然杀了妻子取得信赖,最终打败了齐军。吴虽成名,但千百年来一向为世人所鄙视。

  10、《大禹治水》

  上古时期,大水泛滥,百姓深受其苦。舜帝派大禹的父亲鲧去治水,因为方式不当,大水越来越大,鲧因此被杀。大禹之儿女替父亲,持续治水,并吸取父亲的教训,采取疏导法终于制服了大水。其间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其公而忘私的精神,受到历代人的称赞。

  11、《孙敬悬发》

  汉朝有个叫孙敬的人,嗜好读书。读书时间长了,免不了会瞌睡。为了不影响读书,孙敬想了个办法》他在梁上系根绳子绑住头发,这样打瞌睡时一摇头,疼痛就赶走睡魔。最终他成为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12、《苏秦刺股》

  苏秦是战国时期知名纵横战略家,开始时随鬼谷子学纵横术,学成后变卖产业四处游说,.几年后,没有一官半职,钱也花光了,只好回家。父母。妻子。兄嫂都认为他没本事没出息,都不理他。于是,他开始发愤读书,困了就用锥子刺大腿来提神。最终终于学成,提出了六国联合对付秦国的合纵术,成为天下名人。

  13、《卧薪尝胆》

  春秋时期,一次吴国将越王勾践包围,勾践只好求和,但发誓要报仇雪耻。为了不忘耻辱,他床上铺刺人的柴草,并悬挂一个苦胆,每日睡柴草尝苦胆,以此激励自己,使越国实力不断增强,最终灭了吴国。

  14、《孙康映雪》

  孙康是晋朝时期的大学学问家,小时家里很穷,连灯油也买不起,但他依然想尽办法读书,一个雪夜,他拿着书在月光下读,因为看不清两眼发麻,他又干脆趴到雪地上,大雪象一面镜子,把书上的字照得很清楚,他惊喜万分直到这次读完。长大后凭着苦读学到的知识,成为一名大学问家。

  15、《车胤囊萤》

  车胤是晋朝人,非常喜欢读书,但家里穷得连灯油也买不起,他十分苦恼。有一日晚上,他在野外散步,看到许多飞舞的萤火虫(glowworm),顿时有了好念头。他用纱绢作成一个袋子,抓了一些萤火虫装出来,借着萤火虫的微弱的光来读书。之后他做了大官,仍保持勤苦学习。

  16、《苏洵发愤》

  宋朝知名文学家苏洵,小时不喜欢读书,到了27岁仍一事无成。看到许多同龄人都考中了秀才。举人,才猛然醒悟,下决定迎头赶上。他以一改往日习惯,抓紧一切时间刻苦学习,学问大展,并带动儿子都刻苦读书。之后他同儿子苏轼。苏辙一路进京赶考,相继名列前茅,声震京城。

  17、《李密挂角》

  隋朝李密,生性勤学,走到哪里都把书带在身边,有一次上街把"汉书"挂在牛角上,被宰相杨素看到,杨素见他如此勤学,顿生好感。通过交流,杨素发现他有举一反三的独到看法,就叫儿子杨玄向他学习,隋朝末年,杨玄起兵反隋,他做军师。之后为推翻隋炀帝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18、《祖萤咏诗》

  北朝后魏时期的祖萤,父亲当过太守,家里又许多藏书。他从小爱读书,年纪轻轻就出了名,8岁时就能写诗,12岁当了中书舍人的官,被称为"世圣小儿".他说写诗要出自心里,要有自己的看法和作风。他长大后当了大官。

  19、《女娲补天》

  上古时候,水神共公不服天子统治,就与他打起来。战争异常猛烈,从天空上打到人间,最终打到西方不周山下。战局对峙不下,共工脾气暴躁,一头撞向不周山。结果,灾祸发生了。因不周山是支撑天的柱子,天柱一倒,天倾西北地陷东南,造成大水泛滥。女娲为了解救人类,采来五色石,用天火敖成膏,把天补上。但倾斜的天,凹陷的地,再难规复。至今,日落西山水流东南。

  20、《仁义礼智信》

  这是封建社会人们的行为范例,简称"五常"."仁"者,对人宽厚有爱心;"义"者,为人正派,爱憎分明;"礼"者,行为端庄,彬彬有礼;"智"者,处事武断周密;"信"者,诚实稳重讲信誉。这些做到了,就是正人正人;反之,就是遭人詈骂的大暴徒。至今仍有自动意义。

  21、《火烧赤壁》

  曹操挥兵南下后,因北方士兵水土不服,为了适应水战便把战船的首尾用铁索相连。周瑜采用了部将黄盖诈降的计策,使用火攻。一天夜间,当黄盖的小船驶近曹操的船队时,趁着东南风,放火烧船,曹操的船队顿时变成火海。

  22、《推敲的故事》

  贾岛是唐朝诗人,写诗十分认真,被称为"苦吟诗人",一次他来了灵感,写了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开始他对句中的"敲"字,想用"推"字,可又拿不定念头,于是不断地用手做着推敲的举措,以致于得意忘形撞到了京城最高长官韩愈的轿子。韩愈被他执着的精神所感动,非但不责怪他,他俩还成为好朋友。现在,人们把"推敲"作为学习认真的代名词。

  23、《范缜论神灭》

  范缜是中国历史上知名的唯物主义者,南朝时期佛教盛行,全国上下陷溺其中,他对此深恶痛绝,写了一本"神灭论"的书,对这种社会习尚进行批驳。他认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相互依存的。事先的宰相肖子良用高官厚禄引诱他放弃自己的看法,他却不为所动。最终被横加罪名流放到岭南,都没有放弃自己的看法。

  24、《黄帝制历》

  中国的历法是全世界最早的,既科学又实用,是在黄帝时期发明的。黄帝手下有两个大臣,叫羲和及常仪,他俩对天象都感兴趣,黄帝叫羲和研究太阳运行规律,叫常仪研究月亮和星辰的转变规律。经过努力他俩终于研究出这套历法,并一向沿用到现在。这就是"通书".

  25、《开天辟地》

  相传好久好久以前,天和地连在一路,象个大鸡蛋,里面漆黑浑沌。一个巨人叫盘古在里面睡了一万八千年,感到很憋气,便用斧头把"鸡蛋"剖开,里面清净的阳气变成为天,浑浊的阴气形成为地。此后盘古每日长一丈,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地终被流动下来,人和植物就生活在这里。这就叫"盘古开天地".它反映了我们祖先与大自然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26、《文姬辨琴》

  蔡文姬是我国历史上知名的才女,她父亲蔡邕也是东汉知名的大学者。一次,蔡邕正在弹琴,突然之间家中的猫抓到一只老鼠(mouse),但还未能制服老鼠,(www.limaogushi.com)蔡邕不知不觉受到感染,此情绪贯入到琴的旋律中。在后房听琴的蔡文姬突然之间说》"猫鼠斗快结束了吧。"蔡邕很惊奇,连声称赞。可是战乱时代才女被匈奴掳去,20年后被曹操用重金赎回。蔡文姬归汉后,整理了许多父亲失散的书稿,为承当和发展民族文化作出了贡献。

  27、《道韫咏诗》

  谢道韫是东晋女文学家,自幼勤学,聪明而有才辨。一年冬天下大雪,伯父谢安与人在后院赏雪,谢安一时高兴,出了一句"大雪纷纷何所似"来考晚辈们,大家抢着回答都不如意,此时道韫答道"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听了非常高兴。因此,先人称之为"柳絮才",之后嫁给了大书法家王羲之子,被事先人们称为气质庸俗超凡脱俗的女子。

  28、《梁灏夺魁》

  五代时期的有名才子梁灏,从小喜欢读书,长大后又博览群书。他35岁那年,参加了朝廷考试,不料名落孙山,他没有因此气馁,更加发愤学习。谁知命运偏偏与他作对,政权换了几代依然没考中。宋朝创建后,82岁的他考中了头等状元。他的勤学不倦,坚固不拔精神一向被先人传诵。

2023-11-04 03:08:53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