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吴道义剩下的日子不多了,这天,他将儿子、媳妇和义女沈疏影叫到身边,要将家产分给几位子女。轮到沈疏影,沈疏影便下跪道:“爹,我分文不要。”
沈疏影是吴道义当年到乡下收古字画时在路边捡来的婴儿。当时襁褓上留下一封信,说是父母病死,无人抚养她,愿好心人收留,婴儿名叫沈疏影。
吴道义的几位子女也都一齐劝,沈疏影只说:“爹你若是真要我分家产,那就将原先芦秋水卖给你的那幅《茅公山秋歌图》留给我吧,这样,我就将芦先生的画作完整地收在一起,没啥遗憾的了。”吴道义点头答应了。
沈疏影的老公就是芦塘镇上芦塘斋的斋主芦秋水。他是位潜心作画的画家,凭功力,芦秋水的画不亚于古代大师。豫皖交界的家乡茅公山很有特色,有崖有壁,山林之下,临着茅公河,水流清澈,游鱼成群,日落之时,晚霞映壁,渔舟唱晚。芦秋水就想将家乡的这些美景画下来。经过一年构思,两年规划,三年修改,四年定形,五年细描局部,六年染色定调,直到画作达到心境目标,才题款落笔,画名为《茅公山秋歌图》,作为镇店之宝。
一日,一老者路经古街芦塘斋,驻足不走,被这幅《茅公山秋歌图》所吸引,问芦秋水:“这幅画出自何人之手?”芦秋水合掌鞠躬:“山野之人涂鸦之作。”来者不语,还礼致敬:“可否出手?”芦秋水答:“小店招牌,不便出售。”来人笑道:“是的,如意之作,如同亲生儿女,怎能随便出售。”于是,撂下一句话:“望还有缘见面。”便拱手告别。
茅公河虽然很美,但汛期常有水患。次年夏,山洪暴发,冲走了老家的房屋,父母妻儿都被山洪冲走,芦秋水因在店里幸免于难。危难之中,却有人雪中送炭,一位女子,丢下一百块大洋就走。芦秋水再追再问,女子说只是替主人办事,不便留姓名。芦秋水虽然解了燃眉之急,安葬了父母及妻儿,但依然欠债累累,于是只能变卖芦塘斋还债。招牌贴出,便有一位长衫斯文之士董先生前来索价。一番商量,以大洋三百元成交。交割之日,董先生带他前往省城见他老板。却见省城青石巷后街,有一处竹林掩映的徽派建筑,一老者拱手相迎。芦秋水一见,吃了一惊,原来这就是前几年要买他画的那位老者。这时他才知道,老者是国内有名的画商风雅阁掌舵人,名叫吴道义,京城、江浙、两广都有他的分号。家遭不幸时,是他暗中派一女子赠送一百块大洋。吴道义盛情款待芦秋水,并说:“你卖了家产还债,以后日子怎么过?那百块大洋是赠送的,今儿这三百块大洋只买你一幅《茅公山秋歌图》,其余的你全拿走。不过,我还有一个小小的请求:我有一义女,想向你学习山水,拜您为师,并辅佐你经营芦塘斋,不知先生意下如何?”此种善举,更让芦秋水感激不尽,自然满口答应。此时女子来见师傅,原来正是那位为他赠送银元的的女子,名叫沈疏影,年方二十有二,出奇的漂亮。
沈疏影来到芦塘斋,她不仅学艺,更是替芦秋水照料生活,让芦秋水的日子过得舒舒服服,只管精心作画,画好了,则由吴老板帮助转卖。奇怪的是,吴道义得了芦秋水的《茅公山秋歌图》,精心保存,有人出价1000大洋,他却绝不出卖。
两年之后,沈疏影由女弟子变成了芦秋水的夫人,芦秋水一心画画,沈疏影负责经营。订单排队,供不应求,芦秋水已成为国内知名大师。由此,芦秋水的山水变得千金难求。
又过了十年,芦秋水安详过世,沈疏影无后,义父吴道义也年老力衰,沈疏影便将芦塘斋转让,携芦秋水数十箱字画,重回义父吴道义身边。
日军侵犯中原,小原队长欲得《茅公山秋歌图》。沈疏影将珍贵的字画巧妙裱糊后藏到了乡下。小原搜查未果,大怒,放出狼狗,威逼疏影。疏影笑对凶残,英勇就义。解放后,按她的遗嘱,字画全部捐给了国家。
如今,珍藏字画的江南博物馆,已经成了全国知名的旅游胜地。
点评:
小说通过对一幅字画的产生和后来遭遇的描写,实际写出了一代文人对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从中更是表现了真正的文人的铮铮铁骨和不屈气节,让我们看了肃然起敬,也令人对当下一些文人无文、文人无骨、金钱至上的现象,引起深深的思索。
2023-11-06 06:1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