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方姨是我银行的同事,也是我的师傅。
初次见到方姨,我称她为“方姐”.她说:“千万别叫我姐,我儿子都比你大。”这让我非常吃惊,她看上去是那样的年轻有活力。淡红色的短袖衬衫、藏蓝的短裙、蓝底带格的小丝巾,这套银行女员工夏季工作服,穿在她身上是那样的得体大方。一头精剪的短发更显干练。走起路来呼呼带风,工余时间谈笑风生,幽默风趣!
只可惜我跟方姨学习的时间只有短短的两年,因为她到了退休年龄。我为此不快,可是有什么办法呢?我与她约定,常常聚一聚。
说好常常聚一聚,却很难再聚。
方姨刚刚办完退休手续,上海工作的儿子就打来电话,说老婆怀孕了,胃口实在不好,请老妈过去代为照顾一段时间。
半年过去,长假期间方姨同儿子儿媳一同回来了,我们得以相聚。再见方姨,我非常吃惊,只见她眉宇间阴云密布,面容憔悴,精神萎靡,苍老了许多。
我问:“究竟发生了什么?”
方姨实在憋不住:“你是我徒弟,不是外人。和别人说,还怕丢人呢!”她抹着眼泪说出了一切。
儿子是部队干部,平时不住家里,只有她与儿媳相守。她的首要任务就是照顾儿媳,首当其冲当然是照顾好她的胃。每天都费尽心思变着花样做饭,拿手的几样饭菜都已经展示过了,可是,儿媳常常是看都不看一眼。
“小敏,明天想吃什么?告诉我,我去买。” 方姨问。
“随便吧。”穿着睡衣,神情倦怠的儿媳回应道。
这个“随便”,最难办,到底要吃什么?
问急了,才回答:“就吃虾饺吧。”
“好的,明天就给你做虾饺。” 方姨很高兴,终于有个明确的目标了。
要说大城市的交通真的是很复杂,菜价也真是贵。方姨用手机导航,兜兜转转好不容易找到一个较大的菜场,货比三家买了份较新鲜的虾,又买了葱姜蒜等辅料,赶紧回家,她知道做虾饺是个慢活。
回到家中,她一刻也没停,着手洗虾,然后开始剥虾仁。这对她来说实在是个苦差事。以前她从不敢杀生,鱼、虾、鸡、鸭这些都是老公杀好洗净,每次老公在杀这些东西时,她都躲得远远的,根本不敢看。现在她要剥的虾大多是活的,她真的不敢也不忍心下手,可是……她心颤着、手抖着,硬着头皮开始操作。虾子蹦一下,她的手就抖一下,有的虾蹦得厉害,她吓得扔出好远。剥完虾,嘴唇都咬破了,一头一脸全是汗。剁馅、擀饺皮,美味的虾饺终于做成。
儿媳也正好下班了。
她端上一大盘饺子,又配上一小碟蘸料,兴高采烈地对儿媳说:“虾饺好了,趁热吃吧,应该好吃的。”
“好吃不好吃都得吃啊,我还有选择吗?”儿媳看了看饺子,漠然地说。没吃两口,就放下,进屋躺下了。
她一下子愣住了,笑容僵住,心凉了。
更让她难以忍受的是寂寞,人生地不熟,没有一个可以说话的人。儿媳每天回家都很疲惫的样子,到家就吃饭,吃完饭就回房间,几乎无交流。
这一切,她从未与儿子讲过,怕影响小夫妻感情,也怕儿子分心。只能通过电话向老公倾诉,每次通话都哭得稀里哗啦。
孩子满月,儿媳带着孩子回娘家,方姨终于可以回自己的家,随心所欲地过一阵子了。
儿媳产假还有十多天,方姨开始寝食难安,焦躁烦闷,她实在是不想去。老公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决定向儿子摊牌。
“儿子,你媳妇产假快结束了,你们赶紧找人带孩子吧,你妈不能再帮你们带了。”父亲对儿子说。
“你们在上海买房子,我们出了不少钱,也算尽了义务。以后的生活我们自己负责,不需你们养老送终。”父亲不理会儿子一脸的问号,继续说。
“一定是有什么事,小敏是不是对我妈不好?有什么事你们告诉我,我来解决。”作为军官,身高七尺的儿子,差点哭出来。
老爸有些不忍:“没有,小敏这孩子挺好的。只是,你妈年纪大了,身体不好。”
“年纪大了?我妈还不到60岁。我们周围看孩子的都是六七十岁。妈没什么大病,带带孩子,常动动,对身体也好。”
不等老爸再说话,儿子像开机关枪似的说个不停:“现在请保姆带孩子,请不起啊!月嫂要一万多。出月子看孩子,管吃管住要七八千。每周要歇两天,节假日还要加班费。我们刚买了房,要还房贷,这点工资支应不起啊!”
儿子一肚子苦水:“花了钱,好好带孩子也行。这孩子又不是她亲生的,她怎么可能全心全意对待孩子?听说,有的让孩子吃安眠药,有的偷吃孩子的奶粉……唉,不敢想啊!”
“这样吧,让我妈先带半年,然后让她姥姥换!”儿子央求着。
这时,方姨从里屋冲出来:“别说了,为了孩子,我带!”
点评:
小说真实地反映了现在社会的一些状况。老人带孩子,已经成为了常态,到处可见。如果只是埋怨年轻一代没有责任感、偷懒、只知道“啃老”,也不近真实,他们确实也有自己的难处。这样的矛盾怎么解决?文学作品,只能是揭出真实,引发人们的思考。敢问路在何方?不是只唱个歌就能解决的。
2023-11-06 06:1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