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客栈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情感

百校之父,大爱无名

正文:

1982年,63岁的田家炳放下公司工作,成立田家炳基金会,致力于社会公益事业。至今,基金会已在国内资助大学93所、中学166所、小学44所、专业学校及幼儿园20所,乡间学校图书馆1800余间。他累计捐资已超过10亿港元,用于教育、医疗、交通等公益事业,其中教育所占的比例高达90%。他还捐出了自己名下80%的资产。

这位来自广东梅州、长居香港、普通话带着客家口音的老人,非常关心内地的教育。

他初中辍学,却拥有“博士”“教授”等很多名誉称号。这些彰显身份和成就的称号,放在田家炳的身上似乎恰如其分——几百座“田家炳大楼”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学子。1993年,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将2886号小行星命名为“田家炳星”。在地球上,除了天文学家和天文爱好者,没有几个人能够看到、认识这颗星星,就如茫茫人海里,没有几个人认识田家炳一样。2018年7月10日,田家炳逝世,享年99岁。

父辈遗风

在1978年田家炳捐资100万港元兴建湖寮大桥(后改名田家炳大桥)前,田氏宗族已经在大埔绵延了800余年,到田家炳,已经是第18代孙。父亲玉瑚公排行第二,开设“广泰兴”,主营砖瓦与油盐茶米等生意,乡里闻名。三叔翠珊公是清末最后一科秀才,四叔、五叔经商。在贫困的大埔,田家是富裕的家族。

父亲48岁那年,田家炳出生,是家里唯一的男孩。老来得子的父亲希望孩子能“彪炳百代”,为他取名“田家炳”。尽管陪伴田家炳的时间并不长,但父亲在他生命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也为他的人格打下了基础。

父亲玉瑚公着重培养田家炳的品行,每日教导田家炳两句《朱柏庐治家格言》,等他背熟体会后,再教两句,同时嘱咐他牢记并实践。这篇524字的治家格言田家炳倒背如流,并一生奉为圭臬。

田家炳全然沿袭了父亲的教育方式,对子女严格又开明:坚持在家讲客家话,因为客家人“宁卖祖宗田,莫卖祖宗言”;让子女学客家话,却从不逼他们讲;坚持祭祖,却也尊重子孙的宗教信仰,祭拜时免去跪拜之礼;要求子女自立,但将选择权交给他们……

15岁那年,田家炳念完中学二年级,玉瑚公去世。为减轻母亲负担,他放弃学业,结束短暂的求学之路,肩负起持家重任。母亲继续管理砖瓦厂的生产和家务,他负责广泰兴商铺及对外往来事务。两年时间,事业蒸蒸日上。

海外创业

大埔境内山多田少,粮食不能自给,工商业不发达,当地人谋生不易,多到海外打工。田家炳分析家乡瓷土前景后,决定开发海外市场。

18岁那年,田家炳乘船前往越南早翁市,开始了海外创业的历程。十几个月后,他成为越南最大的瓷土供应商。

1941年,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1942年春,日军占领了印尼,田家炳经商的地区被划入戒备森严的军事区,日军限令华侨一个月之内必须撤出,而且不允许带走任何财产。苦心积攒起来的财富没法带走,田象炳将现金一部分就地掩埋,一部分送给侄儿维持生活,两手空空离开万隆。

田家炳转到印尼首都雅加达,去同宗族人田国璋创办的一家五金厂打工。“当时市面的进口货缺失不在话下,连印尼本国的制品也奇缺,可以说是投资工业的大好时机。”在田国璋和其他族人的援助下,1946年,超伦树胶厂建成投产,田家炳开始第二次创业。他对市场的敏锐嗅觉再次得到印证,超伦树胶厂成为印尼实业界的典范。

1951年,田家炳还清了全部贷款,并于次年创办了南洋树胶有限公司。1954年,他在日本考察PVC生产后,订购了全套生产设备,对公司进行了彻底的技术改造,1956年正式进军PVC薄膜生产领域。30多岁的田家炳成为印尼工业界的突出人物。

香港人造革大王

1958年,田家炳一家来到香港。在陌生的城市里,田家炳夫妇带着9个孩子,挤在80平方米的房子中。

田家炳开始第三次创业,他计划重操旧业,发展塑胶薄膜及人造革产业。

1960年秋,田氏塑胶厂在填海建成的土地上正式开业。投产第一年就荣获“香港新产品奖”。田氏塑胶厂在香港站稳了脚跟,下游加工业也如田家炳预料的那样跟着发展,产品远销东南亚及欧美,塑胶业成为香港很大的出口行业。“香港人造革大王”的称号自然落在了田家炳头上。

几十年来,田家炳和众多企业家一样经历了许多考验:1965年银行风潮,1973年股市崩溃,1974年世界石油危机,1976年经济衰退,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当同行经受不住冲击纷纷倒闭的时候,田氏企业顺利渡过难关,成为香港企业一块不倒的金字招牌。

1982年,拥有巨额资产的田家炳从商海中隐退,把化工厂交给几个儿子共同管理,自己则专心于慈善事业。他捐出10多亿元资产,成立“田家炳基金会”,成为少有的“职业慈善家”。

1999年,受亚洲金融风暴影响,香港房地产市价较高峰期下跌过半。但田家炳居住的大宅外观不俗,保养适宜。80岁的田家炳将卖房所得款项全数捐资教育,自己则租了一套130平方米的公寓,从窗户还能望到之前的豪宅。

2005年,为增加资金扩大捐资规模,田家炳将13万平方米、24层的田氏广场售出,得款近3亿港元,为数十所大学、中学提前付清捐款。

如今,国内39所师范大学里面,都有一个“田家炳书院/学院”。类似的教学楼,在全国各地的大学里面,共有90多栋,加上他捐建的中学166所、小学44所,田家炳因此被称为“中国百校之父”。

2023-11-06 18:41:46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