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客栈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情感

织补状元

正文:

董怀利和母亲

2018年10月19日,BBC(英国广播公司)拟拍摄一部名为《寻找中国工匠》的纪录片,导演慕名联系到90后小伙董怀利,希望他和母亲能成为其中一集的主角。这对在杭州街头给人缝补衣服的母子,何以打动大名鼎鼎的BBC?

90后小伙街头补衣

董怀利是经过深思熟虑才决定“子随母业”的。1990年,董怀利出生在安徽省阜阳市九龙镇五坑村。他上初一那年,父母背井离乡去杭州谋生。父亲在工地上打工,母亲王素珍给人织补衣物。因手艺精湛,她渐渐在杭州小有名气,每天都能接很多针线活。到杭州两年后,父母就把董怀利接过来读书。

2007年高中辍学后,董怀利在服装厂做过学徒,到商场当过导购员,也尝试着做过小生意,但都没有坚持下去。转眼间到了2011年,董怀利回安徽老家结了婚,并升级做了“奶爸”。意识到作为父亲的责任后,他才感受到空前的生活压力。可他没有学历,又身无所长,难道这辈子就只能挣扎于社会底层?

迷茫之际,董怀利蓦然想到,妈妈凭借一手精细的女红,到杭州商业街头为人缝缝补补也生意兴隆。进过服装厂的自己,何不跟着母亲学做针线活儿,成为她的同行呢?至于妻子和母亲说干这一行没出息,董怀利可不认同。

平时爱阅读的他知道,广东一个19岁的技工,凭借高超的砌砖绝活,在世界技能大赛上夺了冠;一位在故宫修复“龙袍”的着名专家,也是因为做针线活厉害而一步步成长起来的……董怀利坚信,再不起眼的小行当,只要能把它做到极致,都会像上述传奇人物一样大放光彩。

于是,董怀利耐心做通家人的思想工作,毅然选择跟母亲去街头替人缝缝补补。打小他就看妈妈给人织补,跟着学了不少,后来又在服装厂当过学徒,所以上手还是挺快的。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下,他苦练了两个月穿针引线、精工修补后,就在杭州繁华的延安路上接起了活儿。王素珍则搬着小板凳坐在武林路步行街,等待客户送来修补的衣物。母子俩相距只有一站路。

起初,见董怀利一个20岁出头的小伙子竟坐在街边做女红,许多人都会用异样的目光打量他。由于不信任他的手艺,董怀利好多天都没接到一件活儿。

努力让梦想成真

遇到活儿多忙不过来时,王素珍会向客人推荐儿子:“延安路的小董是我儿子,他手艺也好!”在母亲的大力推介下,董怀利渐渐有了生意。

真正开始为人缝缝补补后,董怀利才体会到母亲这20年来的艰辛。因为缝补衣服是小打小闹的营生,租不起门店,气温高达38℃的炎夏街头,母子俩都坐在街边店铺门前的台阶上,一边缝补,一边等活儿。尽管董怀利在屁股下面加了层薄薄的泡沫垫,坐久了他还是感觉下半身麻木。为了防止汗水滴落到客人的衣服上,他还要不停地用脖子上的毛巾擦脸。

在寒冷的冬季,王素珍都是大包大包地买暖宝宝给儿子用。尤其风雪天气,董怀利都是浑身贴满暖宝宝出门的,从脚腕到膝盖,从前胸到后背。实在冻得不行,手腕上再追加一片。

无论酷暑严寒、雨雪风霜,董怀利都和母亲一样每天坚持出摊儿。“辛苦是辛苦,但每一分钱都是自己一针一线挣来的,感觉很踏实!”董怀利说,有些客人拿来的名贵衣服,只是烂了个小洞而已,如果没有他们这些针线工,客人都打算把它们扔掉了。但经过他的精心修补,价值不菲的衣服看上去焕然一新,这让他感觉到了自己工作的价值和意义。

偶然听闻杭州有一位老奶奶曾是浙江省博物馆的文物修复师,而且专攻衣物面料,董怀利就一次次携礼物登门拜访,虔诚求教。原本已经退休多年、眼花耳聋的老专家,感动于一个90后年轻人能有这片赤诚之心,最后破例收董怀利为关门弟子,传授给他许多宝贵的衣物修复经验。与妈妈教的不同,恩师传授的技巧更为精细,是用搞科研的严谨精神去飞针走线的,做织补之前要先研究衣服的颜色、纹路、布料的经纬线……

随着入行时间渐长,董怀利织补过几百元一件的羊毛衫,也织补过上万元的奢侈品牌衣服。一天,一个美女的香奈儿包包被剐破个口子,她慕名找到董怀利:“要多少钱随你开价,但要保证修补之后没有明显的痕迹。这活儿你能接吗?”接过包包观察几眼后,董怀利表示没问题。果然,在白炽灯下熬夜到天明的他,不仅把美女的包修补如初,还顺便给她做了一次皮具护理保养。拿到包后,客人喜出望外,连连竖起大拇指夸赞小董技艺高超。这一单,让他赚了2000元。

坐着飞机去“补”车

最“牛”的一个活儿,是董怀利和母亲联手完成的,并且是拿着针线包“跨省作业”。2017年7月,大连曾先生的法拉利敞篷跑车车篷被剐了几个洞。4S店表示得换掉整个车篷,需要85万元。曾先生嫌贵,就想请人精工修补,但根本没人敢接这个高难度的活。

后来曾先生杭州的一个朋友把董怀利介绍给了他。曾先生辗转联系到董怀利,请他为自己修补车篷,并许以万元报酬。于是,董怀利和母亲第一次出差去修补敞篷车,而且是打着“飞的”去的。

母子二人在曾先生家的车库里,开始织补车篷。车篷灰黑色,破损处位于左侧车篷顶角。董怀利事先配好了三四种粗细不同的黑线,之后他仔细研究车篷布料纹路,根据布料本来的经纬线,一根根来回补上去。在《红楼梦》里,有一段“勇晴雯病补雀金裘”的描述。董怀利和母亲的织补手法与此类似,不同的是,“雀金裘”可以翻转,但车篷是固定的,母子二人只能站在小板凳上,趴在车上补。一针一线,尤为不易。织补完工,曾先生抚摸着修补过的车篷,面露惊喜,说:“简直和损伤前一模一样,不仔细看根本瞧不出痕迹,你们娘儿俩太牛了!”

2018年6月,浙江绍兴的一位老人找到董怀利,让他修复一件已有上百年历史的旗袍。后来,这位老人又拿来一件祖传的清嘉庆年间的“御赐黄马褂”,说要把上面的两个破洞修补后捐献给国家。事关重大,董怀利专门请来恩师坐镇,在老专家的严格把关下,他花了两天一夜的时间,精心修复了这件文物,并且分文未取。“您老有爱国之心,我们小辈也有。就当我用一针一线,为国家做了一点贡献吧!”董怀利小心翼翼地包好织补完整的“黄马褂”,开心地捧给老人。

2018年10月19日,英国BBC的一位导演辗转联系到董怀利,表示他们将拍摄一部名为《寻找中国工匠》的纪录片,希望他和母亲能成为其中一集的主角。董怀利欣然应允:“我知道自己做得还远远不够,但能把中国的工匠精神传播到全世界去,这太令人骄傲了!”

2023-11-06 18:43:09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