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客栈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历史

古代皇家三大投毒秘法

正文:

现代皇家三大投毒秘法
  
  置毒酒中
  
  典型案例:汉平帝被鸩弑案
  
  投毒嫌疑人:大司马王莽
  
  在中国几百个大小天子中,第一位直接被毒杀的天子是汉平帝刘衎。
  
  刘衎是西汉两名小天子中的一位,9岁当天子,是西汉最终一位天子,原名“箕子”,即位后,改名“衎”。刘衎生于元延四年(公元前9年),是汉元帝刘奭的庶孙、中山王刘兴之子,母亲卫姬。刘衎3岁时嗣立为王。
  
  《汉书·平帝纪》(卷十二)记录,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六月,汉哀帝刘欣在未央宫驾崩。太皇太后王政君主持大政,撤了深受汉成帝刘骜宠幸的大司马董贤的职位,改任新都侯王莽为大司马,同时派人迎立中山王箕子为天子。
  
  王政君是王莽的姑妈,她任人唯亲,将自家侄子捧上了高位,为日后王莽篡位创造了条件。可以说,是王政君直接葬送了西汉王朝。王莽篡位时,王政君大怒,将传国玉玺砸在地上,最终在忧愤中死去。
  
  王政君老了,刘衎太小,这给野心勃勃的王莽提供了独揽大权的机会。为防止大权被天子母亲娘家卫氏家属夺走,王莽干脆斩草除根,将卫氏一族灭门。为了搞定天子,他又把14岁的闺女(daughter)王嬿嫁给12岁的刘衎当皇后。
  
  当了天子老丈人后,王莽的野心更大了。元始五年(公元5年),刘衎知道了母亲娘家受害的内情,十分不满,脸露不悦。王莽担忧日后有事,为绝后患,顿起杀机。当年十二月的腊日,王莽利用给天子进献椒酒的机会,在酒中下了毒。刘衎饮后中毒,不久“崩于未央宫”。
  
  王莽投毒一事,见于《资治通鉴》,在《汉纪二十八·孝平天子下》里有这样的记录:“莽因腊日上椒酒,置毒酒中。”刘衎中毒后,话都说不出来,最终连遗诏都未留下。而王莽还假惺惺地表示,愿意代天子去死。
  
  对于王莽投毒的真相,史家的意见并不统一,有的认为是无稽之谈,因为比《资治通鉴》成书更早的《汉书》中并没有此记录。另外,对王莽投毒的效果,也有不同说法,有一种说法是他为了不让闺女怀上“龙种”,方便日后篡位,而对刘衎下了毒手。投的是哪种毒物也不清楚,谜底难揭。
  
  用有毒的酒将人弄死,这叫“鸩杀”;用这种方式弄死天子,叫“鸩弑”。
  
  这种毒酒古称“鸩酒”。据清陈士铎《辨证录·中毒门》记录,鸩是一种毒鸟,主要吃毒蛇(snake)、毒蝎,鸩粪便有剧毒,将其放进酒中,便成鸩酒。“鸩酒饮之,则无不死矣”。典型的中毒症状是,“白眼朝天,身发寒战,忽忽不知,如大醉之状,心中晓畅,但不能语言,至眼闭即死”。
  
  到之后,鸩酒不再囿于用鸩禽粪便配制了,可放入酒中杀人的毒药多多,“鸩酒”成为毒酒的通称。需要说明的是,如汉平帝这般遭鸩弑的天子并不少见,如晋怀帝司马炽被刘聪用鸩酒毒杀,唐昭宣帝李柷被后梁开国天子朱全忠用鸩酒弄死……
  
  食品掺毒
  
  典型案例:晋惠帝食饼中毒
  
  投毒嫌疑人:东海王司马越
  
  最出名的一路天子毒杀案发生在西晋,受害者是晋惠帝司马衷。
  
  司马衷遭投毒的背景相当复杂,其间发生了一系列宫廷事件。司马衷是西晋第二位天子,也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弱智天子”。弱智到什么程度呢?有年遇饥荒,老百姓没粮吃,饿死了许多人,他竟然反问道:“何不食肉糜?”
  
  晋武帝司马炎先后生了26个儿子,根本不看好这位接班人,但因为他是长子,又是皇后杨艳所生,在“立嫡不立庶,立长不立幼”的接班人确立机制下,司马衷从哪方面都合格,所以,虽然心里不情愿,依然在司马衷9岁那年册立其为皇太子。
  
  司马炎对傻子坐江山总是不放心,想给儿子找个能干的媳妇辅佐一下。司马衷15岁那年,公选太子妃。皇后杨艳却被勋臣贾充的妻子郭槐用礼物搞定了,想给儿子娶贾家的闺女。
  
  《晋书·惠贾皇后传》记录,几个受过行贿的大臣事先也说贾家的闺女好。司马炎遂改初衷,决定在贾家的闺女中心选太子妃。起初选的是贾家的二闺女,但因她人小个子矮,连制服都撑不起来,又改选长得很丑、比司马衷大两岁的贾氏长女贾南风。
  
  司马衷的长子司马遹是其与谢夫人生的,特聪明。正是因为长孙出色,司马炎最终没有废掉司马衷,寄希望于孙子。因担忧司马遹遭贾南风毒手,司马炎一向将其秘藏。但司马炎的皇储打算并没能实现,他去世后,贾南风设计废掉了太子。
  
  司马遹被废后,先是被幽禁在金墉城内,后被迁禁于许昌宫里。但贾南风依然不放心,便和情夫、太医令程据商量干掉司马遹。程据用巴豆制成毒药“巴豆杏子丸”,让手下孙虑带到许昌去毒死司马遹。
  
  司马遹早有预防,怕有人投毒,每日都自己煮饭。见投毒不成,孙虑由谋杀改为逼杀,干脆直接逼司马遹把毒药丸服下。司马遹不服,孙虑便趁其上厕所时,直接用捣药用的杵棒从背后将其击杀。
  
  从这件事上可以知道,投毒在西晋皇室已有先例,之后司马衷被毒杀并不偶然。
  
  有意思的是,贾南风不久也被毒杀了。因为贾南风心狠手辣,朝野共愤,引发了直接刚强西晋国基的“八王之乱”。贾南风在宫变中被赵王司马伦矫诏逼喝金屑酒弄死了——金屑酒其实也是一种特殊毒药,但放的不是毒药,而是金子碎屑。
  
  司马伦毒死贾南风后,晋室更乱了。司马伦直接逼傻天子司马衷禅让,自己当了天子。但其他封王不干了,谁不想当天子?司马伦只得又退位,让司马衷持续当天子。但封王们的心都野了,都想“挟天子以令诸侯”,司马衷遂成筹码,被各王当宝贝争来夺去。
  
  最终,司马衷被东海王司马越用事先的“高档小轿车”——牛车从都城长安(今西安)接回了旧都洛阳。据《晋书·惠帝纪》(卷四)记录,光熙元年(公元306年)十一月,回到洛阳仅半年的司马衷“崩于显阳殿,时年四十八,葬太阳陵”。
  
  司马衷到底是怎么死的?史书的记录很简朴,仅四个字——“食饼中毒”。那么是谁投毒的?史书无确定的答案,最大的嫌疑人是司马越,因为只有司马越有作案的效果、条件和时间,但因为没有人看见,证据不足,所以史家也只能留下“或云司马越之鸩”的记录。
  
  上述三起毒杀案,所用毒药和投毒的方式不一样。杀司马遹用巴豆,中医称巴豆有“大毒”,是古人投毒常用的毒物之一,历代禁止随便出售。《大元圣政国朝典章·刑部·诸禁》(卷十九)“禁治买卖毒药”条,将之与砒霜同列为禁药。
  
  杀贾南风使用金屑。“吞金”是古人自杀时较常用的方式。人喝下金屑酒后不会立即毙命,将在非常痛苦中慢慢死去,死得比喝下正宗的毒酒还惨。
  
  杀司马衷的方式是饭里下毒,这种投毒手段简朴,较轻易得逞,所以在现代也常见。东汉质帝刘缵也是被这样毒死的。谋杀者梁冀让亲信暗中把毒药掺在质帝食用的饼中。有鉴于此,现代天子就餐前常由太监、医生等人尝食,没事后才动筷子。
  
  药里下毒
  
  典型案例:清德宗死亡案
  
  投毒嫌疑人:大太监李莲英
  
  最终一位可能被毒杀的天子是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即光绪天子。
  
  载湉是清朝倒数第二位天子。《清史稿·德宗本纪一》记录,其父亲(father)是咸丰帝之弟醇亲王奕 ,母亲是清代现实统治者慈禧太后的亲妹妹叶赫那拉·婉贞。没有子女的清穆宗(同治天子)载淳驾崩后,慈禧决定让妹妹家年仅4岁的儿子载湉承当皇位,时间是光绪元年正月二十日(公元1875年2月25日)。
  
  载湉年纪太小,登基后先由慈安、慈禧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后由慈禧一宫独裁。光绪十五年(1889年)二月,光绪天子开始亲政。此时的大清王朝灾祸连连,内忧外患,这深深刺痛了年轻的天子,载湉想变革。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六月,载湉颁布诏书宣布变法,史称“戊戌变法”。
  
  但是,变法运动遭到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造成为天子和太后两大势力之间的“帝后之争”。守旧派势力太强,博弈的结果是载湉不仅未能将慈禧摆平,反而使自己被幽禁于中南海瀛台。整个变法历时仅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戊戌变法的失败,使载湉失去了自由,一向到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十月二十一日“崩于瀛台涵元殿”,载湉再没有过上好日子。蹊跷的是,载湉死后第二天,也就是十月二十二日,慈禧太后也在中南海仪鸾殿死了。38岁的天子和74岁的太后,在24小时内相继死去,真是天塌了,大清子民惊呆了。
  
  载湉是怎么死的?坊间传闻多多,有说毒死,有说病死。其中以“毒死说”流传最广。
  
  为了弄清真相,国家清史纂修工程“清光绪帝死因”研究课题组利用现代技能手段,对1980年清理载湉崇陵棺椁时得到的头发、衣物、遗骨进行了毒性检测,发现载湉的头发、衣物、遗骨中的三氧化二砷含量与正常值相比显明异常。三氧化二砷即砒霜,经测算,光绪帝摄入体内的砒霜总量显明大于致死量,最终形成结论:光绪帝系砒霜中毒死亡。
  
  这一结论终于弄清了载湉的真实死因,但谜团并未能因此一切解开,谁投的毒?又是谁指使的?一说是慈禧太后卧病不起后,听说“天子很高兴”,下令在载湉服用的药里(一说饭里)下了毒药,让天子死在她前面。而慈禧投毒疑有前科,据说她曾借进献点心之机,暗下毒药,除掉了最大的对手慈安太后,实现了一宫独裁的目的。
  
  另一说是太监担忧载湉复出后对自己不利,借慈禧之名弄死了载湉。曾在宫中生活过两年的德龄公主在其所著《瀛台泣血记》(又名《光绪帝毕生血泪史》)一书中直接说是大太监李莲英下了毒手。相传毕竟是相传,到底是谁要毒死大清的天子,也许永远是个不解之谜!
  
  砒霜是中国现代谋杀者最常用的毒物之一,其毒之狠,与“鸩”并列。清陈士铎《辨证录·中毒门》中,开首即谈砒霜,描述颇详:“人有服砒霜之毒,疼痛欲死,苟不抢救,必至腐肠烂胃,吐呕紫血而死。”
  
  其实,砒霜是一味疗效显著的中药,至今中医都会在给患者使用,其治疗原理叫“以毒攻毒”,但用量和范围控制极严。阴谋家正是利用“吃药”这种路径下毒,绝杀他人。
  
  为防砒霜被大暴徒利用,现代一向将其列为禁药,市面上不得随便买卖。元代还实行购药“实名制”,砒霜交易逐笔登记入册。《大元圣政国朝典章·刑部·诸禁》(卷十九)“禁治买卖毒药”条规定,如果出了事,买的、卖的两个都要处死。
  
  宫廷早就总结出了对付砒霜下毒的浅易检测方式,除了用专人尝食之外,另有专用的测毒工具。明清宫廷一般使用“银版”“银针”来测试,一旦饭菜里有毒,纯白色的银器马上变黑!

2023-11-04 02:03:29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