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财币欲其行如流水。
——范蠡
管仲去世150年之后,南方出现了一位大商人,他的名字叫范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后世尊之为“商父”。与管仲“先商后官”的经历不同,范蠡是“先官后商”。
范蠡辅佐的是“春秋五霸”中的最后一个霸主越王勾践。勾践的称霸经历最富戏剧性——先是战败几乎亡国,被迫到敌国为奴,然后卧薪尝胆,历20年终成霸业。
越国地处长江下游的浙江、江苏一带,在西周时期尚是蛮夷之地,到了春秋,它与比邻的吴国相继崛起,形成争霸之势。公元前496年,吴越战于携李(今浙江嘉兴),吴王阖闾负伤身死。两年后,阖闾之子夫差与越再战于夫椒(今江苏无锡马迹山),大败越军,越王勾践被围困于都城会稽(今浙江绍兴)。为了避免灭国之祸,谋士范蠡献计,向吴王求和乞降,以待复起,他用铜剑在石头上刻了12个字——“待其时,忍其辱,乘其蔽,就其虚”。范蠡陪同勾践入吴国为奴,前后三年,受尽屈辱。
被放归越国之后,范蠡又提出“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他先是遍觅美女献给夫差,让他沉迷酒色,荒废国事,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名列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首的西施。同时,他着力于军政经济的建设,从《越绝书》、《吴越春秋》及《史记》等史料看,他在三个方面做得非常出色。
首先,建立各种生产和军事基地。他建筑了山阴小城和山阴大城,把都城从山麓平阳下迁到沼泽平原地带,使越国有了一个坚固的行政中心。然后,在水土资源丰富的大城东郊筑塘,建立了粮食基地富中大塘,又在大城周围根据水土资源分别建造了畜牧基地鸡山、豕山和犬山,水产基地目鱼池,蔬菜基地稷山,冶金基地姑中山、练塘、锡山和六山,铸剑基地赤堇山、称山,造船基地船宫,练兵基地时浦,木材基地木客,编织基地麻林山和葛山,食盐基地朱余。在国史上,范蠡是第一个以产业模块的方式规划国民经济的人,这当然又比管仲进了一步。他通过建设这些生产、军事基地,有计划地重构了越国的国民经济能力。
其次,以价格调控的办法促进粮食生产。他说:“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就是说,市场上的粮食价格,如果下跌到每石只值20钱,就会谷贱伤农,农民就会荒废土地,全国就会闹饥荒;如果上涨到每石90钱,就会打击到工商业者,国家的税收和财政收入就会下降。因此,他向勾践建议,最好把粮食价格控制在“上不过八十,下不减三十”的限度内——每石粮食最高不超过80钱、最低不低于30钱。用现代的语言来说,就是实行宏观调控的浮动价格政策。这样,农业和工商业都能得利,物价稳定,关隘和集市繁荣,是真正的治国之道。
那么,怎样才能把粮价控制在“上不过八十,下不减三十”的合理幅度之内呢?范蠡说:“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就是说,只要搞清楚哪些商品是供过于求的,即“有余”,哪些商品是供不应求的,即“不足”,就可以知道哪些价格要下跌,哪些要上涨,“即知贵贱”。他已认识到,由于市场供求对生产的影响和调节,供不应求的商品上涨到一定程度,由于供给的增加和需求的减少,商品价格就会下跌,“贵上极则反贱”;反之,供过于求的商品下跌到一定程度,由于供给的减少和需求的增加,商品价格又会回升、上涨,“贱下极则反贵”。换言之,他已从现象上意识到,由于供求关系的影响,商品的价格会围绕其价值而上下波动。
根据上述认识,范蠡进而提出了国家运用经济手段去调控粮食价格的策略。他的办法是:“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当市场上的粮食价格上涨时,国家就用低价抛售粮食的办法,“贵出如粪土”,把粮价压下来;当粮食价格下跌时,国家就用高价收购的办法,“贱取如珠玉”,把粮价抬上去。他认为,国家采取这样的宏观调控政策来控制粮价,就可以稳定市场,让国家富强。
其三,范蠡还天才地发现了宏观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并据此来设计政策。他说:“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物之理也。”在旱灾之年要预见到大旱之后可能发生水灾,因此要及早扶持造船业的发展,以免水灾来临时发生舟船供应短缺;反之,在水灾之年要预见到以后可能发生旱灾,因此要及早促进车辆生产。他还提出“积著之理,务完物,无息币”。就是说,要发展商业、积聚财富,务必严格注意商品的质量,“务完物”,还要注意加快资金周转,“无息币”,不要让货币滞留在手中,成为死钱。他的这些见解,即使到今天,也仍然是驾驭市场经济所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
越国在范蠡的治理下,果然“修之十年,国富”,此长彼消之间,吴越国势逆转。公元前482年,勾践兴师伐吴,杀吴太子。9年后,再败吴师,夫差多次乞降,范蠡力谏勾践不准,遂灭吴。经此役,越国大兴,勾践与齐、宋、晋、鲁等诸侯会盟于徐州(今山东滕县),周天子派专使前往祝贺,并封勾践为“伯”(霸),从此,越国横行于长江、淮河之东,勾践号称“霸王”。
2023-11-06 04:2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