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客栈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历史

乾隆的太上皇生活过得怎么样?

正文:

嘉庆元年(1796)正月初一,乾隆举行了“禅位大典”。随着坐在宝座上的乾隆把手中那颗宽三寸九分、厚一寸的青玉大印“皇帝之宝”递到跪在他面前的嘉庆皇帝手中,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平稳的权力交接顺利完成。

那么,传位之后,乾隆的太上皇生活过得怎么样呢?他是否会像其他太上皇一样,落入囚徒境地呢?

当然没有,虽然号称“禅让”,但是精明的乾隆事先已经作了无数准备:在退位之前,他就明确宣布,自己只将那些接待、开会、祭祀、礼仪之类的日常工作交给新皇帝,至于“军国大事及用人行政诸大端”,他“岂能置之不问,仍当躬亲指教,嗣皇帝朝夕敬聆训谕,将来知所禀承,不致错失,岂非国家天下之大庆”(《清高宗实录》)。

在退位之后接待朝鲜使臣的时候,他又明确向各国宣称:朕虽然归政,大事还是我办。

乾隆规定,退位之后,他仍称“朕”,他的旨意称“敕旨”,文武大臣进京陛见及高级官员赴任前都要请示他的恩训。

一句话,虽然退了位,但他还是处处昭示自己仍然是一国之主。

握了一辈子权柄的老皇帝既要禅让之名,又要权力终身之实。

事实证明,太上皇乾隆过虑了。正当盛年,三十七岁,血气方刚的嗣皇帝嘉庆,远比乾隆想象的还要聪明,他十分清楚自己的地位和角色。他十分恭谨地做着大清国的皇帝,每天早睡早起,勤勤恳恳地阅读所有奏折,准时上下班,认真出席每一个他应该出席的活动,却从来不做任何决定,不发任何命令,不判断任何事情。他十分得体地把自己定位为老皇帝的贴身秘书,所有的事情,他都是一个原则:“听皇爷处分。”

儿子如此“懂事”,乾隆的心很快就放了下来。整个大清朝也很快明白,所谓“嘉庆元年”,不过就是“乾隆六十一年”。

一方面大权仍在,另一方面,没有繁杂的日常事务,比以前轻闲多了。那么乾隆都在忙着做什么呢?

他有更多时间从事他喜欢的收藏与鉴赏活动。

乾隆皇帝对文学、艺术都非常感兴趣,他从十九岁开始学画,功底不错,他的生母崇庆皇太后每年过生日,他都要画上几幅画。乾隆元年(1736)初临御天下时,他曾经画过题为《松竹梅》《桂菊》《牡丹》《梨花白燕》《栀子花》《凤仙石竹》的六幅花鸟彩图。从这些画来看,乾隆还算是个不错的画家。

书法上,乾隆也下了很多功夫。他最崇拜王羲之的书法,称其《快雪时晴帖》为“千古妙迹”,日理万机之余,临仿不下千百回,同时也临过董其昌的许多书法。乾隆的字有自己的风格,方圆兼备,刚柔相济,但是总体来说,水平一般,算不上书法家。不过乾隆特别喜欢题字,现在我们到许多名胜古迹,都可以看到他的题字。

虽然算不上杰出的书法家和画家,但乾隆肯定能称得上清代最大的收藏家。乾隆朝经济繁荣,他手里有很多钱,所以他一生所搜集的稀世珍品数量之巨,是他人无法比拟的。晚年乾隆最喜欢的事就是鉴赏书画。把稀世珍品一幅幅打开,细细观赏,然后在上面加盖“乾隆御赏之宝”“三希堂精鉴玺”等印章,有的上面还题上字。所以我们现在看很多古画,上面都有乾隆那并不太漂亮的题字。乾隆还把宫中收藏品分门别类,编为目录,编印成书。

现在收藏界一些很重要的经典书目都是奉他之命编录的,比如古铜器目录集《西清古鉴》、古砚目录集《西清砚谱》、历代书画目录集《石渠宝笈》。当然,乾隆皇帝最为自豪的,当是对书法名帖的搜集。他把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和王珣《伯远帖》收集到一起,收藏在养心殿西暖阁内,把这间屋子改名为“三希堂”。就是说,这里有三件稀世之宝。所以乾隆刻的一部书法名帖集,就叫《三希堂法帖》。

乾隆在文物鉴赏上,确实有一定的眼光。紫禁城内所藏古玉器甚多,过去的皇帝和专家已经给它们分了等,标上甲、乙、丙三等。有一天,乾隆把玩古器,在仓库角落发现了一枚土渍尘蒙的玉斧,标列“丙等”。乾隆一看,感觉形制古朴,很不一般,遂命人洗去尘垢,再一看,确是上古精品。从这件事,可以看出乾隆对玉器鉴赏非常有眼光。

除了收藏,乾隆朝皇家造办处制造的艺术品也很有名。乾隆朝的玉器、瓷器等,现在屡创拍卖价格新高。确实,乾隆朝内务府制造的奢侈品,在整个清代工艺水平是最高的,因为乾隆一是有艺术修养,二是不惜血本。比如,现摆设在故宫博物院乐寿堂后间的“大禹治水玉山”,就是由内务府下属养心殿造办处与内廷如意馆合作设计,然后将蜡样、玉料运往扬州制作。这座玉山重一万零七百多斤,堪称玉器之王。

乾隆朝瓷器也很有名,乾隆瓷盛行锦上添花、大红大绿、金银辉耀,在风格上反映出盛世中人们喜欢热闹富丽的审美情趣。乾隆瓷器的造型在我国陶瓷史上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小到二寸、三寸之瓶,大到五六尺之瓶,无论大器小器都不惜工本、精益求精。乾隆御窑厂制作的器物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达到了清代最高水平,所以也成为今天收藏家追捧的对象。

乾隆皇帝收藏之富、制作之精,确实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乾隆朝留下的这些文物,应该说是乾隆时代特有的产物,它们不仅体现了乾隆朝国力的强盛,也深深打上了乾隆皇帝追求宏伟气象、追求超迈古今审美情趣的烙印。

当然,除了享受生活、欣赏艺术,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乾隆也有很多遗憾和烦恼。最大的遗憾是陷入了一场没能取胜的战争,那就是平定白莲教起义。

白莲教起义其实是乾隆朝社会危机的一个集中体现。

陕西、四川、湖北的交界处,有一片着名的原始森林,称南巴老林。乾隆中叶起,大批流民涌入这片森林,伐树造屋,开荒种地。这些流民来源极广,不但有四川、陕西、湖北三省之人,还有广东、湖南、安徽、江西之人。大批移民的出现,反映了乾隆中叶人口压力的严重程度。

流民杂居之地,向来是民间宗教的温床。在其他地方被乾隆严厉打击的白莲教迅速在这里滋生起来。乾隆于嘉庆元年(1796)正月初一刚刚完成禅位大典,宣布自己成了“千古完人”,正月初七就爆发了白莲教起义。起义在陕西、四川、湖北的交界处爆发,迅速蔓延到川、陕、鄂、豫、甘五省,共涉及府、州、县、厅、卫等204个。

所以在当太上皇这几年,乾隆除了欣赏书画、享受生活,其他精力就都用在了镇压起义上。仅三年时间,动用的军队已经有十万,花掉饷银已经有七千万两。虽然一日不停地调兵遣将,起义的烈火却越烧越旺。

原来,上至军机大臣和珅,下至小小吏员,每一个人都把战争当成了捞钱的机会。军队贪污腐败得非常厉害,已经没有什么战斗力了。掌握权力六十多年来,乾隆还是头一次这样一筹莫展。

这次起义彻底撕掉了“盛世”的最后一层面纱,宣告了乾隆盛世无可争议的结束。清王朝在这场战争中元气丧尽,从此一蹶不振,再也没有了往日的荣光。

2023-11-06 20:27:40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