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客栈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历史

特立独行的海瑞

正文:

海瑞是海南岛的琼山县人,身历嘉靖、隆庆、万历三朝。此人以清廉着称,在当世就有极大的影响。他从走上仕途的那一天起,就表现出特立独行的品格。

他当的第一个官,是在福建某县的学宫里当一个九品的博士。这个卑微的教职,只能说是有一份俸禄,根本谈不上有什么职权。有一天,省里的御史大人来到县里,视察学宫。县里的一应官员,在县令、教谕等带领下,齐刷刷跪在堂下行恭迎大礼。唯独这位海瑞挺身不跪,旁人吓得不得了,问原因,海瑞说:“如果我到了御史衙门,当以下官的礼节谒见,但此处是学宫,是师长教士之地,教师在这儿向视察的上司磕头,岂不有辱师门?”这话乍听起来,确有道理,但官场上的尊卑之分,却是另有规矩。因此,学宫的负责人——两位训导认为海瑞狂悖,一起上前,摁住海瑞要他磕头。海瑞虽然瘦弱,此时发了犟,居然力气很大,两位训导摁不下他。这场会见被他搅局,弄得不欢而散。

这一次事件,可以称作海瑞进入公门的第一次亮相。大家都觉得这个人有骨气,但也是个“拗相公”,不好打交道,便送给他一个“笔杆博士”的绰号。

几年后,海瑞被浙江巡抚看中,聘往浙江主持省试。能当一个省级的主考官,是读书人莫大的荣耀。海瑞只是一个乡试的举人出身,并没有朝廷金榜题名的进士头衔。浙江巡抚礼聘他前来主持阖省乡试,也算是不拘一格用人才了。海瑞因此也看重这个。但是到浙江不久,他就和巡抚大人闹翻了。其因是他要按照惯例自己出考题。巡抚大人岂肯让出这份权力?坚持说主考官只能监考,不能出题。其实,这种做法在当时已司空见惯,许多主考官乐得接受。毕竟,省试之后,考中的举人都会认主考官为“座主”,一时间多了这么多的门生弟子,等于在官场上有了一股忠于自己的势力,何乐而不为呢?海瑞偏不这样想,他说:“身为主考官而不能自出试题,这主考官岂不虚设?”他坚决不肯当聋子的耳朵,巡抚大人当然也不肯让步,相持不下,海瑞便将巡抚送来的聘金尽数退回,带着苍头拂袖而去。后在有关方面官员的斡旋下,巡抚任命他为淳安县令。海瑞接受了,自此算是真正当上了一名品级低下的行政长官。

浙江虽为膏腴之地,但淳安县却是个穷县。海瑞到县之后,就带着老苍头将衙门中的隙地开垦出来种麦种菜,以求自给。凡事节俭,绝不扰民。一天,浙江总督胡宗宪的儿子过淳安县,胡公子自恃乃父威权,开口向海瑞索要人夫差银。海瑞只以粗茶淡饭招待,并告之县里无人夫可供,若一定强要,他这个县令就只好亲自当差,给胡公子当轿夫。胡公子一听,急咻咻走了,回去向胡宗宪告状。胡宗宪平倭有功,是深得嘉靖皇帝宠信的封疆大吏,平常也很骄横,因此就起了心思要治治这个不通人情的海瑞。这时,他听亲信汇报说,海瑞刚刚给老母祝寿,只买了两斤肉,便立即打消了念头。胡宗宪想,这样一个倔汉,招惹他有何意义?还是敬而远之为妙。

仅此三件事,海瑞就声名鹊起,大家都知道官场有个叫海瑞的人,清廉而又板倔,公正却又迂腐。谁都愿意给他唱颂歌,但谁也不愿意和他交朋友。官当到这种地步,别人觉得他难受,但他自己怡然自得,没有任何不舒服的地方。

中国古代官场的当道政要,对于海瑞这种人,尽管内心不大喜欢,但表面上还是要肯定他为楷模。海瑞虽然没有朋友,也没有后台,但作为官场的“花瓶”,点缀的必要,他还是不断地升官。嘉靖末年,他终于从淳安县令升任为户部的六品主事。从地方官变成了京官,这仕途不能说不顺利。

但是,当了京官的海瑞,却一点也没有改变个性,仍然像过去那样疾恶如仇,快人快语。如果说过去他得罪的只是封疆大吏,到京城之后,他更是将批判的矛头,直接对准了嘉靖皇帝。

海瑞上书指斥嘉靖皇帝种种不端,这是他历史中最为光彩的一笔。吴晗据此而写成的戏剧《海瑞罢官》,影响颇大。嘉靖皇帝对他可谓恨之入骨。可是,他一听说嘉靖皇帝驾崩,立刻哭得昏天黑地。

海瑞在诏狱里坐了整整两年。嘉靖皇帝不死,没有人敢给他说话。老皇上一咽气儿,当时的首辅徐阶立刻就向新登基的隆庆皇帝建议,给海瑞平反复职,并官升三级。海瑞挂职在都察院,官衔是四品的御史中丞,出使应天府。应天府就是今天的南京,管辖苏州、松江、凤阳等府治。古戏文中所说的“八府巡按”,就是海瑞这个角色。

此时的海瑞,可谓名满天下。但他秉性不改,到江南履任,又弄出了许多令官场难堪的名堂。

按规矩,他这个御史大人出门应乘坐八人大轿,有一支人数不少的仪仗队。有鸣锣开道者,有举着“回避”“肃静”等牌面者,有擎伞盖者,有荷刀护卫者。这些待遇都是朝廷规定的,就像今天规定各级干部的坐车标准一样,是正当名分的待遇,不算腐败,更不算僭越。但海瑞却将本该乘坐的大轿与仪仗队革去。出入自乘一马,安排两名差人荷杖随行,以便随时照应。

他的这种做派,就是今天所说的“轻车简从”.出门从简,但每日在衙门内升堂,海瑞又把仪式搞得非常复杂。他规定所有属官以及僚吏,都得穿上正规的官服,待他坐定之后,依次入堂向他行拜见之礼。当年他不肯向省上来的御史大人行跪见之礼,时至今日,他却要求所有的下级官吏向他磕头。前后一比较,许多人便对他产生了不满。特别是他的属官与僚吏,更是意见很大。盖因海大人的轻车简从,极得民心,许多老百姓便以他为榜样,去衡量其他官员。他这个御史大人出门骑马,以此类推,他的属官级别比他低,出行不但不能坐轿,甚至连马都不能骑。因为,你不能与堂官享受同等待遇嘛。因此,每逢他的属官乘轿出行,便会受到老百姓的冷嘲热讽。在外遭遇种种不堪,来到公堂,又须得向海大人下跪,里外都尴尬,里外都难受。半年之内,这些属官们都纷纷要求调动,不肯在他的手下工作。

更有甚者,海瑞处理公务,亦有强烈的“劫富济贫”思想。他到应天府治的第二年,正碰上吴中大旱,百姓春荒无食。海瑞可怜饥馑中的小民,便劝富人放赈。他的“劝”,实际上是强行摊派。他先到溧阳,找到致仕回籍闲居的史太仆,要他出三万石粮食。史太仆家本富饶,加之知道海瑞是个惹不起的角色,便老老实实捐了三万石粮食。而后,海瑞又跑到华亭县找到已退休回家的首辅徐阶,要他捐出一部分家产以赈乡里。前面说过,这个徐阶是将海瑞救出诏狱的恩人,但海瑞不讲情面,执意要徐阶认捐。他这么做,是抓住了徐阶一点把柄。徐阶的儿子横行乡里,早有一些民怨。海瑞与徐阶讲条件,你若不认捐,就把你儿子治罪。徐阶无奈,也只好捐了几千石粮食应付过去。

这件事情,对海瑞的杀伤力最大。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知恩图报又是被人们普遍赞颂的美德。海瑞如此对待恩人徐阶,许多官场中人便认为这个人完全不通人情。尽管他很有民心,在官场却陷入彻底的孤立。

我个人认为,这是一种偏见。清官之廉洁,是品行的优良,这是一种道德的评判。但当官仅有良好的品行是不够的,还要有为朝廷增辉、为百姓谋福的能力。有好的品行,又有很强的执政能力,方是好官;若仅有好的品行,则只能算是好人。

海瑞便属于品行优良的好人。若论他当官的政绩,则乏善可陈。我想,这也是朝廷的用人不当。像海瑞这样的人,让他当监察方面的风宪官,则十分称职;让他开府建衙,当地方上的行政长官,则正好应了一句谚语:戴碓臼玩狮子——自己累死了,别人还说不好看。

2023-11-06 20:31:48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