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客栈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历史

张之洞为何深得慈禧太后青睐

正文:

1897年7月3日,张之洞视察汉阳铁厂

      细数晚清政界的风流人物,张之洞无疑是出类拔萃的一个。张之洞之所以能在官场上平步青云,一方面得益于自身超常的天赋,超前的观念,超人的政绩,这“三超”放在当今政坛也是升迁的重要资本;另一方面,则离不开晚清实际上的“一把手”——慈禧太后的青睐。

      张之洞的入仕可谓一波三折,但他入仕前却已在慈禧那儿挂上了号,给慈禧留下了很重要的“第一印象”。原因是张之洞的同族同辈兄长张之万在慈禧跟前说得上话。张之万比张之洞大27岁,是道光二十七年丁未科的状元郎,后官至大学士。所以,张之洞应该算得上是“朝中有人”,张之万自然是张之洞步入大清政坛的重要阶梯。但起初这“朝中有人”反倒影响了张之洞参加大清的“公务员”招考。张之洞16岁时就在顺天乡试中名列第一,成为少年“解元”郎,本可一鼓足气进士及第,但却等了十一年才金榜题名。

      张之洞中举后先是协助在贵州做知府的父亲处理军务,再是娶妻生子,其父死于任上后,张之洞又“丁忧”守孝三载,无暇顾及科举应试。直到23岁时才准备参加当年的例行会试,不料族兄张之万正是此次会试的同考官。清朝科举考试规定“循例回避”,即与当科考官有亲缘关系的考生必须回避不得报考,张之洞便失去了应试资格。第二年开恩科会试,同考官又是张之万,张之洞只能再度“循例回避”。同治元年(1862年)张之洞才得以参加会试,同考官范鹤生虽力荐他,但因名额有限而名落孙山。

      张之洞进士及第是同治二年(1863年)。相传此年慈禧太后原本准备让张之万出任会试总裁,但有一天无意间看到一份小报上载有一则《张解元幼慧巧对》的趣闻,平时爱好作对联的慈禧对文中这位16岁中举的“神童”张之洞颇感兴趣,又见是张之万同一地方人,便叫来张之万询问方知是其同辈族弟。而正是由于这层关系使他曾失去两次会试资格,至今未能入仕。于是,慈禧便决定改由旗人宝钧出任会试总裁,让之万为张之洞应试而回避之。这则传闻是否真实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张之洞在进士及第前已经被慈禧认定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奇才。

      在之后的会试中,张之洞顺利得中第141名贡士,仍任同考官的范鹤生还为此题诗以记,张之洞则和诗以表谢意。从中大概可知张氏兄弟与范之间的私交密切。张之洞在复试中列一等第一名,其殿试策论更是切中时弊、锋芒毕露,阅卷大臣似乎觉得此人过于狂妄,准备把他由一甲第一降为三甲之末。此时,宝钧出面力挺之,把张之洞列为二甲第一名。大名单到慈禧手中后,早已先入为主的慈禧即将张之洞拔置一甲第三名,即俗称的“探花”。清代各科进士分为三等,即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七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当年慈禧钦定的状元翁曾源是常熟人翁同书之子,其四叔翁同龢则是咸丰六年的状元,曾任光绪帝的师傅;榜眼是万崇后,大抵是因名字寓“万方崇后”之意而占了些许便宜。

      据传在新科进士授予仪式结束后,慈禧曾留下翁曾源、万崇后、张之洞三人,给他们出了一上联,谁对得好即收为自己的门生。慈禧的上联是:

      洛水灵龟献寿,天数五,地数五,五五还归二十五,数数定元始天尊,一诚有感。

      张之洞不愧是才思敏捷,半盏茶功夫便对出一个深得慈禧欣喜的下联:

      丹山彩凤呈祥,雄声六,雌声六,六六总成三十六,声声祝慈禧太后,万寿无疆。

     张之洞的这一高级马屁,拍得慈禧凤颜大悦,也拍开了自己的仕途之门,被收为慈禧门生,授职翰林院编修。此后,张之洞声誉大起,官运亨通,步步高升。从浙江乡试大主考、湖北学政、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期间两度暂署两江总督),直至军机大臣、体仁阁大学士、太子太保,成为晚清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张之洞能在晚清风雨飘摇的政坛中稳如磐石,一靠开篇所及的“三超”,二靠族兄张之万在朝中的照应,三靠慈禧太后的青睐与特别呵护。

2023-11-05 03:43:42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