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客栈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历史

康熙的用人之道

正文:

康熙二十一年(1682)六月的一天,两江总督于成龙向皇帝提了个过分要求。报告寄出后,于成龙既满怀期待,又感到不踏实。

几天前,江宁知府陈龙岩不幸病故。于成龙推荐比自己小22岁也叫于成龙的一个人。

按照大清的干部制度,地方官出缺的,地方首长敦请朝廷补充干部不是问题,但指名道姓、指定岗位,还要由从五品越级提拔到从四品,则严重违反规矩,十分犯忌。如果皇上不理解不支持,后果会很严重。

于成龙动了吏部的奶酪,吏部自然不爽,话说得很在理:打破常规不是不可以,但那些排着队等抽签的干部怎么看?再说,“廷臣会推”知府这一级干部,没有规定,没有先例,还是照章办事为宣。

康熙帝浏览了报告,微微一笑,当场拍板:这事拖不得,抽签、“廷推”都来不及了,让通州的小于赶紧去吧。于是,一个江宁城有了两个于成龙,一时成为美谈。

吏部大跌眼镜只是开始。小于到任后干得风生水起,官民口碑极佳。后来,小于也成了直隶巡抚,然后是左都御史,直至累死在河道总督任上。

康熙帝全盘支持老于成龙的人事方案,是有深刻背景的。对此,老于比吏部看得准,所以才敢打那样的报告。

康熙帝上任的时候,明朝覆亡、清朝入关才十几年。他的父亲顺治帝24岁就去世了,稳固政权的任务落到他身上,而他的志向更为远大。从哪里入手呢?经过长期观察,康熙帝发现官场现状与他的政治理想很不匹配,必须先抓吏治。

在康熙任内,共有五百多名腐败分子受到法律制裁,六千名无能、无为、不适合行政工作的大小官吏,分别被免职、降级或辞退,前无古人。

康熙的另一手是全力扶持清官能吏,鼓励忠诚担当。这一手运用得出神入化,出牌不按牌理,像魔术师一样让人惊讶不已,这是康熙治吏的最大特点。

康熙帝在帝王生涯中,公开表彰、重用、破格提拔干部达七百多人,两个鞠躬尽瘁的于成龙只是其中一个案例。老于成龙是明末贡生,属于政治上有瑕疵的干部。在短短数年内,康熙帝将他由七品知县,一路超擢到封疆大吏,理由就是他又干净又苦干。官员们看到了官场新风向,明白前途在自己手上。

在封建官场上,好人受气坏人神气的故事史不绝书,在康熙朝却少见。康熙帝第五次南巡下榻江宁的龙潭,赫然发现床上有一摊蚯蚓粪。这下完了!大家都为江宁知府陈鹏年捏把汗,因为他负责接待工作。康熙帝不动声色,工作间隙问一个孩子:江宁有好官吗?这孩子说:有啊,陈鹏年。

经过进一步调查,康熙帝弄清了真相。两江总督阿山打算向百姓增加赋税,陈鹏年死活不执行,多次据理力争,阿山便把他支去龙潭给皇上搞后勤,一为调虎离山,二为等着他犯错误。按照老习惯,皇上身边工作人员悄悄向这位地方官要钱,他假装听不懂。于是,蚯蚓粪便到了皇上床上。康熙弄清真相后,陈鹏年入武英殿,升河道总督。

官员也是人,是人总会犯错误。康熙帝治病为了救人,改了就是好干部。吴江县令郭琇曾被迫给领导送过钱,经教育洗心革面,变成江南最好的县令,康熙帝便调他进京从事监察工作。“铁面御史”郭琇既忠诚又担当,将权倾朝野的“大老虎”明珠拉下马来,被越级提拔为湖广总督,功勋卓着,堪称一代名臣。

小于成龙在治河问题上决策失误,最终造成了一定损失。事后小于很后悔,向皇上做检讨。皇上谅解了他,让他继续负责水利建设。结果只用短短三个月,小于便把桀骜不驯的浑河、无定河治理得服服帖帖。康熙帝很高兴,给这条河起了个响亮的名字:永定河。

经过一个甲子的不懈努力,康熙的清官能吏队伍蔚为壮观,史上少见,除了刚才提到的,还有张伯行、范承勋、格尔古德、赵申乔、彭鹏等等,名单很长很长……

康熙皇帝把锄草与施肥、“拔烂树治病树”与“植树造林”统一起来,涵养了良性循环的官场生态,形成了群贤毕至的“清官现象”。

2023-11-06 20:28:23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