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客栈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历史

悯视苍生一悲鸿

正文:

1953年9月26日,人民艺术家徐悲鸿猝然离世。按照他的遗愿,他的妻子将他所有的作品,倾毕生之力收集的历代书画、碑帖,全部捐献给了国家。

哀鸿一羽,就这样清清白白地悲鸣毕生,然后飞向天际。

江南贫侠

1895年7月19日午夜,徐悲鸿诞于江苏宜兴县一个名叫屺亭桥的小镇。

他出生之时,正是中日甲午海战爆发的次年,腐败的清政府斥巨资打造的北洋水师,在与日本的交战中惨败。

国家危亡之时,破产流亡者不计其数,徐家也深陷于贫苦与漂泊之中。

徐悲鸿在父亲徐达章的引导下,两岁半开始识字,6岁即可念诵诗书,并执笔研习书法。年至9岁,他就读完了《诗》《书》《左传》等先秦典籍。

勤奋、克己,是徐悲鸿从父辈处学到的最宝贵的品质。

但勤勉学习这件要事,并非终日笼罩在徐悲鸿幼年的生活中。在苦学以外,对他产生深刻影响的,还有对大自然之美的感知。

他并非走马观花式地欣赏自然风光,而是习惯于注视一切美的事物,观察花鸟虫鱼和各种植物的外观细节,以及事物的明暗、动静。

从13岁开始,父亲就带着徐悲鸿前往外地谋生,他们一路流浪卖画,来到繁华的无锡。在这里,他看见了物质生活的丰富,商店里张灯结彩,货架上的商品琳琅满目;同时也看见了世界的沟堑,衣衫褴褛的乞丐穿行于街头巷尾,无人管顾。

自从他开始对百姓之苦有了切身感受,无尽的忧思和试图做出一些改变的渴望就深深植根于他的心中。

他在精心画好的作品上署名“神州少年”,盖上“江南贫侠”的印章。他原名徐寿康,后来自己改名为徐悲鸿,是要让自己从个人的康乐安宁之中脱身出来,成为空中长久悲鸣的鸿雁,为这世上的不平之事奔走。

这一发轫于年少时期的志愿,徐悲鸿终其一生,未改初衷。

勿甘于微小

徐悲鸿之所以能成为大师,是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综合作用的结果。

他出生与成长的时代,正是国家命运跌宕,亟待仁人志士成长起来救国救民之时。

他出生于江苏宜兴,向东行进不到200公里,就能抵达当时中国最繁华的城市上海。在成长的过程中,他辗转于北京、南京等地,又在欧洲着名文化之都巴黎求学多年。

在这段不断流浪辗转的经历中,他先后结识了黄震之、康有为、田汉、鲁迅等人,又师从弗拉孟、达仰。这些人都对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一个小镇青年,没有父辈显赫声名的支撑,推动他一步步走下去的,仍然是从小立下的志愿——要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这个动力驱动着他,让他不断地学习绘画,谋求变革。

徐悲鸿认为,要开美术之新风,应当从西方的美术界汲取绘画经验,因此下定决心要前往欧洲学习。在他的坚持下,当时的教育总长傅增湘最终决定派遣他前往欧洲留学。

1919年5月,徐悲鸿到达巴黎。在这里,他第一次接触到那些传世的艺术真迹。

在近距离观察了这些作品后,徐悲鸿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他更加勤苦学习,考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拜在画家弗拉孟门下。

他珍惜留学的每一天,把日程安排得满满当当。下午没课时,他就去一所私立的美术研究所画模特。回家时绕道塞纳河畔,在书摊上浏览书籍和图片。他也常去马场,还钻研马的解剖构造图,画了上千幅手稿。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后来徐悲鸿画马功力高深了。在他的画中,那些奔跑的马匹栩栩如生,骨骼线条流畅,肌肉遒健。这些都是因为大师下过苦功。当时,他在法国还拜了达仰为师。时年68岁的达仰,是19世纪末期法国学院派绘画名家。

达仰对徐悲鸿的教诲,徐悲鸿终身铭记。

达仰说,自己17岁时成为柯罗的学生,柯罗教他要真诚,要自信,不要舍弃真理以徇人。他对徐悲鸿说:“学画是件非常艰苦的事,希望你不要趋慕浮夸,不要甘于微小的成就。”

成为九方皋

老师教导徐悲鸿,勿甘于微小的成就,后来,他便真的成为一代传奇。

他的传奇之处,并不仅仅在于个人美术造诣如何高超,还在于,他将个人的命运与时代的命运连接起来。20世纪上半叶,因徐悲鸿的发掘及支持,国内美术界的许多人才真正开始被看见。

1927年,徐悲鸿结束8年的留学生涯,返回国内。受好友田汉的邀请,他义务担任南国艺术学院的美术系主任。

这所学校是田汉寄予厚望的教育改革之地。徐悲鸿想要在此处复兴中国美术,清除腐朽的积习,推行现实主义艺术教育。

徐悲鸿满怀热情地在这里开启了自己的教育事业。他把自己的书都搬到学校,让学生们自由翻阅。他还把画具带到学校,成天在此教课和作画。

在欧洲接受严格的美术教育后,徐悲鸿在自己的教学中,也将素描放在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地位。这是一种严格的训练方式,学生必须通过这种训练,初步具备写生能力,并理解造型的规则。

他是一位严格的老师,在教学中要求学生的绘画高度准确,不允许有一线之差。学生心中必须有数,下笔时务必要准,即使画错了也不能擦掉,他要让学生知道错在哪里。

严厉只是徐悲鸿教育过程中的一个小切面,严厉的底色,是博爱。

1928年暑假,福建省教育厅邀请徐悲鸿为烈士蔡公时作一幅油画。画完后,福建省教育厅问徐悲鸿,应付多少稿酬。他说,自己不想要稿酬,只希望福建省教育厅能给一个留学生名额,以派他的一名优秀学生去法国学习油画。

最后,他的学生吕斯百和王临乙得到了去法国学习的机会。

后来,徐悲鸿前往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担任教授,他此前的学生吴作人一路追随,也来到中央大学成为旁听生。但不久之后,吴作人遭到中央大学驱逐。

徐悲鸿得知此事,异常愤怒,决定将吴作人派往法国留学。

但吴作人幼年丧父,家境贫寒,没有能力承担出国留学的费用。徐悲鸿敏锐地察觉到学生的顾虑,于是告诉他,自己会为他想办法。

徐悲鸿识别出了吴作人的非凡才能,并竭尽全力支持他完成了学业。1958年,吴作人出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1984年,他被法国文化部授予“艺术与文学”最高勋章。

与此类似,徐悲鸿还向陈子奋、傅抱石等人提供了可贵的支持。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难寻,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徐悲鸿深知这一点。他曾作画《九方皋》,呈现了《列子》所载九方皋的故事。九方皋能相千里马,且其相马不看表象,而能洞察其本质。

徐悲鸿笔下的奔马大多恣意洒脱,不套缰绳,但在《九方皋》中,骏马心甘情愿地被脖子上的红缰所缚,徐悲鸿对此解释道:“马也如人,愿为知己者所用,不愿为昏庸者所制。”

千古大师。

2023-11-06 20:30:41

  • 上一篇:西门庆的书房
  • 下一篇:绍兴师爷
  •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