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故事发生在元朝的明州。阳春三月,姑娘小伙们都三五成群外出踏春。其中有个名叫柳含春的姑娘,年方十七,生得秀丽端庄。这日她与女伴相约去城外七塔寺烧香。寺里一个叫竺月华的小和尚,见到柳含春貌美异常,就主动上前与她搭讪,探问她姓什名什,家住哪里等等情况。
柳小姐含羞脉脉地一一相告。听后,那和尚便说:“小姐名字真美,就像你的人一样。我以你的姓氏为题,为你作一首词吧。”
小和尚接着吟道:
江南柳,嫩柳未成荫;攀折尚怜枝叶小,黄鹂飞上力不禁,留取待春深。
柳含春自幼饱读诗书,怎会听不出小和尚言词之中的轻薄意味,当下十分气恼,回到家中便把这事告诉了父亲。
柳父一听果然火冒三丈,立刻写下状纸,告到官府,要求惩办这个满口污言秽语的小和尚。
杭州府台方国珍,断案公正,很有名望,解决了好些民间纠纷。
这天他正好在明州巡视,接过状子一看,也深感这和尚可恶,便立即派人拘来小和尚竺月华,又命人织成一只竹笼,打算给小和尚沉入奉化江底之用。竺月华被衙役带上了公堂,虽低着头,但仍显得沉着。
方国珍开口问话:“竺月华,你既皈依佛门,理应六根清净、四大皆空、严守清规才是,为何出言轻薄闺阁千金,扰乱佛门清净之地?今日我也以你的姓氏为题,赠词一首,你好生细听,碧波潭深,你可在其中慢慢品味。”继而念道:
江南竹,巧匠结成笼;好与吾师藏法体,碧波深处伴蛟龙,才知色是空。
小和尚一听,脸色惨白犹如死灰,想到自己将要被装入竹笼,投入江中淹死,人生才过短短十九个寒暑便告毁灭,顿时百感交集,不禁发出一声长叹,哀告方国珍:“大人,我自幼孤贫,不得已皈依佛门,以求自保。也曾熟读诗书,勤诵经文佛法,梦想成为高僧,只因当日面对佳人秀色,难禁青春情愫,忘了三戒真谛。大人要治我死罪,也是合情合理,小人不敢有任何微词。只求大人让我在死前再作词一首,以表心迹,后定当死而无怨。”
他的请求得到了方国珍的批准,竺月华接过纸笔,不消半刻思索,奋笔而书:
江南月,如镜也如钩;如镜不临经粉面,如钩不殿翠纬羞,空自照东流。
写完便掷笔长叹,泪流满面。方国珍接过这首词,细细推敲一番,发觉这个小和尚不仅浪漫多情,而且颇有文才,又见他生得明眸皓齿,眉清目秀,虽身穿旧袈裟,脚踏旧芒鞋,头顶光秃秃,却仍掩盖不了他青春年少的丰姿,不禁生发感慨,同情起他来。一改原先主意,宣布当堂释放竺月华,并令他蓄发还俗,求学上进。
接着,他又对柳父说:“这个小年轻容貌端庄,才思敏捷,不是市井鄙俗之流。我愿为你女儿作媒,让她与竺月华结为夫妇。”
柳父见是府台作媒,又看到竺月华颇有才华,并非轻薄之徒,就同意了。柳含春一面倾心于小和尚文雅的谈吐、端庄的相貌,一面又想到他只是个光头和尚,心中不免有些疙瘩,便提出竺月华只有求取了功名才可下聘迎娶。
两年后,小和尚高中归来,结婚当晚,柳小姐派丫环给竺月华送去两张带有两个题目的书笺,他只有答对了题目才可入洞房,否则再去读两年书。
竺月华拆开一看,只见第一题是一副上联:
朝诵经,晚诵经,蒲团古殿伴青灯,情岂入空门;
竺月华明白小姐这是在诘问,就很快和了下联:
人有情,佛有情,华光普照有情人,慈悲本是情。
下联送了进去,柳小姐没有提出异议,算是通过。
竺月华再看第二题,见是一首五言诗:
纤手执瑞香,香插案几上;
芳心求俊秀,偏遇俏和尚。
这首诗描绘了柳竺二人初次见面时的情形,并巧喻一个“秃”字。竺月华一见,不禁暗暗发笑,高声说:“小姐你,何必旧事重提?自那日府台允我蓄发之始,已过整整两年,如今青丝已抽,长可比小姐秀发,今天正是我俩结发佳期。”一边说,一边轻轻推开洞房门。
柳含春听着竺月华的回答,确定他果然才思敏捷,文采风流,不觉喜上心头,一抬头见着对面夫君这般容光焕发、神采飞扬,又是一喜。
在竺月华的深情凝望下,柳小姐只觉两颊绯红,心头灼热,嫣然一笑,百媚顿生。从此两人情投意合,白头偕老,传为佳话。
2023-11-06 04:0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