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客栈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历史

古人的“人心向背”观

正文:

“人心向背”这一成语,较早出现在宋代魏了翁的《鹤山文集》中:“师老财殚,币轻物贵,常产既竭,本根易摇,此人心向背之几也。”

宋朝时,古人把财产与人心的关系进行比照分析,道出它们的密切关联,当军队衰竭、财力耗尽,而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百姓处于贫困之中,政权就会动摇。在社会动荡不安中,人心就会飘摇不定。

魏了翁把人性的本真,形容得入木三分。能否顺应民众起码的需求,对巩固政权、安定社稷,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明代,余继登在《典故纪闻》里,也有提及“人心向背”:“顾自古国家未有不以勤而兴以怠而衰者,天命去留,人心向背,皆决于是。”

明朝对于“人心向背”开始强调“勤”,这是一个认知上的进步。在这个句子里,将勤与兴、怠与衰作了组合,认为勤奋者必然兴旺发达,而懈怠者必然衰弱贫困,这是自古从不例外的规律。

它从另一个角度阐明了人性,认为人有勤懒之分,勤奋是比物质利益更为重要的精神财富,而且是活的财富。故“一生之计在于勤”,一个人有了勤劳,就会生出无尽的财富。

若以勤与懒的尺度来衡量官员,民众肯定是向着勤奋、务实能干的官,厌恶慵懒、不作为的官。恰恰是好逸恶劳、碌碌无为的官,最容易贪腐、假公济私、中饱私囊,最后必将遭到人民的唾弃。

“人心向背”是最大的政治,也是最基本的政治。根据古人对“人心向背”所持的“温饱富足”与“勤劳实干”这两大观点来看,为官者能够为人民的福祉而勤奋工作,也就抓住了“人心向背”的“牛鼻子”。

2023-11-06 20:28:25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