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别样招贤
燕昭王即位时,燕国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这天,昭王对贤臣郭隗说:“齐国趁我们国内动荡不安,突然举兵打垮了我们。眼下我们国土狭小,国力单薄,三两年内是很难报仇雪恨的。如果能够招揽有真才实学的人来一起治理国家,我想一定能够洗刷掉先王的耻辱。先生如果发现有合适的人才,请一定推荐给我,我保证给他优厚的待遇。”
郭隗说:“大王如果真有这个心愿,何不从尊重我郭隗开始做起呢?您想,像我这样的人都能得到大王的尊重,比我贤能的人,难道还不来投奔大王吗?”
燕昭王听了觉得有理,立即下旨为郭隗改建房舍,像对待老师那样侍奉他。不久,燕昭王又下了一道旨,在定兴境内易水河畔修筑起一座黄金台,上置黄金,用于招纳贤才。
没多久,乐毅从魏国动身,邹衍从齐国出发,剧辛从赵国启程,各国的贤才纷纷奔向燕国。
太后过年
清朝时,大年三十前一个星期,慈禧就开始“放假”了,不再处理国事。国印封置,直到来年再拿出来用。
贵为天尊,过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生活的慈禧,过年时会如普通家庭主妇那般,要亲自动一动手,做糕饼就是一项。糕饼是备新年祭祀用的,慈禧显得很虔诚,第一块糕饼要由太后亲自来做。
当慈禧说要开始做糕饼时,大家都跟她走进一间专为做糕饼而设的房里。糕饼是将面粉、糖和酵母混合起来,揉成面团,然后再上锅蒸,能跟面包一样发起来。谁做的糕饼发得最厚,谁就被认为是神最喜欢的,运气一定最好。
慈禧做的糕饼发得最高,大家都向她祝贺,她自己也很高兴。后来她又命身边每人都做一个,结果大家做的都不如太后的好。
慈禧真是做得最好?不是,是宫妃、侍女有意做不好,讨慈禧高兴的。
慈禧很看重过祭灶,偶尔还会和下人说个笑话。糖果预备好后,大家立刻将这些东西摆在专为敬灶神而设的桌子上。太后扭身对大厨说:“当心,灶神就要到天上报告一年中你偷了多少东西,马上就要降罚于你的。”
过年贴“福”字是百姓人家必不可少的内容,慈禧也挺当回事情的。慈禧还有一大爱好,喜欢写“福”字送给大臣幕僚,这或许也是她笼络人心的一种手段。
祭灶后第二天一大早,慈禧便会来到大殿,其时大张的红黄绿各色纸早已预备好放在案上,她拿起一支大笔,在纸上书写“寿”“福”字。一“福”值千金,能得到慈禧亲手写的字,自然是一份莫大的荣耀。但这些字却不一定全是慈禧手写的,写累了,就让宫妃或文书代写。
慈禧很喜欢过年,除了热闹外,还可收到很多贵重的年礼,这些后来都成了她的陪葬品。
1928年7月,军阀孙殿英掘开慈禧的定东陵,盗得了大量的珍宝,光是置放在慈禧脚两边的翡翠西瓜,就值白银220万两。这么多的珍宝不少来自她过寿和过年节时收受的礼物。
慈禧对送她的年礼很在乎,会一件件看,喜欢的就留下来用,不用的就锁进库内,也许再不去看上一眼了。这些礼物包括细小的用品、珠宝、绸缎,甚至还有衣服,应有尽有。
慈禧28岁与慈安一起“垂帘听政”,至她74岁死去,执掌大清江山长达半个世纪,每年过年要收到多少礼物?有时一年就能收到满满几个房间。
因为礼物太多,慈禧设有专门收藏间,这就是“锁在库内”一说的由来。慈禧地宫中陪葬品价值白银亿两,有不少人对此一直感到疑惑,哪来那么多珍宝?看到这儿应该明白一点儿了吧。
《史记》如何重见天日
《史记》是司马迁的得意之作。但在司马迁生前,因为直谏遭受腐刑,他对这部着作能否流传于世非常担心。未雨绸缪之下,司马迁让尚在身边的女儿司马英将《史记》手稿另抄一份。他将女儿抄写的“副本”留在京师长安,适时呈送给汉武帝审查。他将原稿作为“正本”,秘密送往女儿婆家──“华山脚下”的杨家珍藏。
事情果然不出司马迁的预料。进呈的那部“副本”后来不知所终,据传遭到了汉武帝的焚毁。而流传下来的《史记》,则是根据司马迁事先藏匿于亲家的那部“正本”刊印。
司马迁并没有等到《史记》流传那一天。让《史记》重见天日的,是他的外孙杨恽。杨恽是司马英的次子,自幼聪慧,跟随母亲熟读外公的《史记》文稿。外公爱憎分明的叙述风格,让杨恽读得如痴如醉。他自此爱上了《史记》,并开始对许多历史典籍产生兴趣。
汉宣帝地节四年(公元前66年),霍氏家族意图发动叛乱,推翻宣帝另立他人。杨恽闻知此事,即密告给侍中金安上,金安上再奏宣帝。皇帝迅速采取措施,霍氏家族被诛灭。杨恽和金安上因告密有功,皆被封侯。
因为得到皇帝信任,杨恽借机呈上外祖父的《史记》,希望它能重见天日,此时距司马迁离世已有20余年。汉宣帝并没有因为曾祖父汉武帝反感此书而反对,他只是删除了几篇文章,允许其书简公开。
古刹摔宝
某古刹有一件世代相传的镇寺之宝,通体用琉璃做成,既怕失窃,又怕损毁,该寺当家的方丈时时牵肠挂肚。
有一天,方丈忽然想通了,把那宝器捧在手中,用力朝地上一摔。不用说,宝器立刻变成碎片,再变成垃圾,方丈从此无挂无碍,此心光明洁净,成了有道高僧。
正常说话
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随英军来到中国的威妥玛曾先后担任英国驻上海副领事、英国驻华使馆参赞、英国驻华公使等职务,在中国一住逾40年。威妥玛有记日记的习惯,日记中所记发生在总理衙门的事情,最让他觉得匪夷所思的,就是一些清朝官员不会正常说话。
总理衙门等级分工非常明确,各个职位都有自己的权责。威妥玛却发现,即使这样,他们还是不敢把自己的真实想法表达出来,往往要等到上司说完才敢发言,还都是附和上司的意见。有一天,威妥玛说了一句天气很好,他们也要等到上司说完天气好之后,才附和说天气好。如果上司不表态,他们绝对不敢出声。
就此场景,威妥玛在日记中点评道:这大清国的总理衙门里,那些亲王大臣、事务官员的行为,和狗看见影子就叫、听见声音就叫真是没有什么两样。
值得玩味的是,清初情况却并非这样。康熙初年,针对大臣多趋炎附势、明哲保身,“竟有终年无一疏者”的官场生态,任命松江府上海人施维翰为山东道御史,为的就是希望他“正常说话”。施维翰不负朝廷所望,不仅直言,而且从不以琐事“沽名塞责”。在康熙眼里,施维翰的“干略、有文武威风、识大体”,一定和他敢于正常说话有关。
古代录取通知书很讲究
现在的高考录取通知书都是由学校印制,填上考中者的姓名,由邮政快递送达。而在古代,“高考”录取通知书无论是做工还是送达,都比现在要复杂、隆重。
唐代把金屑涂饰在笺简上,作为进士及第到家报喜所用,称为“榜帖”。最早的榜帖是泥金帖子,“泥金”手法可是中国传统的高档工艺。后来出现了金花帖子,被视为“正式版”科举录取通知书。
在古代,送通知书也比较隆重,各级官府会安排专人将通知书直接送达学子家中。报喜人骑上高头大马,高举旌旗,带上唢呐班子,一路上鸣炮奏乐,吹吹打打,热闹非凡,犹如现在男子结婚迎亲一般。
超越
恭亲王奕欣有次外出,轿夫们一心想超越前面的轿子,奕欣已经看出那轿子是哥哥奕誴的,而且他也深知哥哥的脾气──如果超过哥哥的轿子,哥哥肯定很生气,后果也会很严重。于是奕欣大声喝止轿夫,并说:“超不得,超不得,前面是我的哥哥!”可轿夫们居然不听,还说:“是你的哥哥,不是我们的哥哥。”他们一边说一边往前猛冲,终是超了过去。
回到王府后,奕欣将轿夫们打了一顿,想着哥哥若是知道了也不会再生事。可奕誴并没有善罢甘休,翌日便派人来借用轿子和轿夫,然后让人把很多银两放入轿子,让这帮轿夫抬着漫游京城,还专门派人监督。一场折磨下来,累得近乎虚脱的轿夫们回到奕誴面前,奕誴问他们以后还敢不敢超越自己的轿子,他们连声喊再也不敢了。
2023-11-06 20:3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