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客栈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历史

北宋第一名将的巅峰即悲剧

正文:

狄青南征

狄青的早年经历在史书记载很少,能够确定的是,狄青年轻时即投身军伍,做一名小卒。仁宗年间,爆发了大规模的宋夏战争。这场战争,给狄青提供了施展军事才能的机会。

在与夏军的交战中,狄青参加了大大小小25次战斗,被流矢射中过8次。每次上阵,他都披散着头发,戴着铜面具,出入于敌阵的千军万马之中,所向披靡,无人敢撄其锋,天下“耸然畏慕之”。到了皇佑四年(1052),狄青因功勋颇着,升任枢密副使。按宋朝制度,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号称宋廷的文武二府。狄青荣升为直接供事于皇帝的枢密副使,也使他真正成为名声显赫的朝廷命官。

狄青起自低微,脸上当然一直留有当兵时在脸上刺字的印迹。他做了官以后,宋仁宗特别指示他敷药把脸上的黑字除掉。这算得上是一个莫大的恩典,证明了皇帝对狄青的关爱和重视。狄青却指着自己的脸回奏道:“陛下按功劳提拔了臣,而不管臣的出身门第。臣所以有今天,也是由于这张被刺字的脸,臣愿意留着它来鼓励部队的人多立战功,请原谅臣不奉诏除掉它。”仁宗遂任其自便。

然而,真到了“侬智高之乱”搞得宋朝举国骚动之时,脸上刺字的狄青又成了宋仁宗手里的最后一张王牌。皇佑四年九月,宋廷任命“素名善将”的狄青统率精锐的“西军”南下征讨。为了打胜这一仗,仁宗下了最大的决心。狄青领兵号称20万,麾下文武将佐多达231人,杨家将的成员,杨老令公的孙子杨文广就是他的先锋。

先前宋廷派出的征讨侬智高的文官将帅在接到命令后大都是“六七日”即驰至广州,北方兵丁不服岭南水土,乍然来到广西,“不待戈矛之及,矢石之交,自相疾疫而死”。军事经验丰富的狄青的做法恰好与此相反。一切准备就绪后,十月初狄青才率军启行,第二年正月到达宾州(今广西宾阳县南),后又按兵不动达13天之久,让疲惫的士卒得以充分休整恢复体力。

对于狄青的按兵不动,缺少战争经验的侬智高却以为宋军胆怯而不以为备。谁知,到了上元节(正月十五)这一天,狄青命令士卒休息5天,大设灯烛,第一夜宴请将佐,第二夜宴请从军官,第三夜宴请军校。头天晚上,通宵乐饮,第二天夜里一直喧闹到半夜,狄青忽然说自己得病了,于是回房间休息,却让大家继续喝酒。到了天明,哨兵却来报告:狄青元帅已夺取了昆仑关。

原来,这天晚上,风雨交加。狄青趁侬军无备,率兵一举偷渡昆仑关,从敌后分两路掩杀过来,对侬军阵地来往冲突,终于奠定胜局。感觉大势已去,侬智高只能烧毁邕州城池逃走,狄青率兵追击50里,斩首数千级,生擒500余人。这场迁延逾年的战事,不到一个月就被狄青平息了。

“我少一进士及第耳”

然而,平定侬智高之乱,既是狄青人生的巅峰,也是一代名将悲剧的开始。宋军班师回朝后,朝廷自然要论功行赏。由于狄青本身就是枢密副使,已经是官位显赫,为表彰狄青此次平乱的功劳,宋仁宗便要提拔其为枢密使。

谁知,激烈反对这个主意的,恰恰是当初全力支持狄青出兵征讨侬智高且为之免去掣肘的宰相庞籍。此人“变脸”的理由也很简单,宋太祖手下的大将曹彬纵有灭南唐擒李煜的大功,也并未马上因此得到枢密使的官位,而只是“赐钱二十万缗而已”。仁宗一听,只得作罢。

按说此事就这样了结了。谁知参知政事梁适为狄青力争。这倒不是他仗义执言,而只是在为自己考虑。狄青若是当了枢密使,虽目前官位比梁适高,但相位有缺,武臣是递补不上去的,能升迁拜相的只能是梁参政本人了。在他的劝说下,仁宗又改了主意,提升狄青为枢密使。这的确是殊荣。因为在宋仁宗一朝,共有29人曾担任枢密使,而狄青是唯一一位由行伍起家的武将升任枢密使的。

此番上位枢密使,又有与梁适合谋结党营私之嫌,令狄青就此竟变得为整个士大夫阵营所不容。

被欧阳修称为“社稷之臣”,号称贤相的韩琦就是个中典型。狄青对韩琦非常谦恭礼让,即使在官拜枢密使,与韩琦官阶相当后也是如此。他每次到韩府,“必拜于庙廷之下,入拜夫人甚恭,以郎君之礼侍其子弟”。

反过来,韩琦对狄青,那可说是非常之不客气,竟至于到了以羞辱狄青为乐的地步。宋人笔记记载,有一次,韩琦出镇定州路时,狄青恰担任总管。正好狄青的旧部焦用带兵路过,狄青便请他一起喝酒。恰好此时有部下上告焦用克扣军饷,韩琦便下令逮捕焦用,准备处决。这当然算是在整饬军纪,但严格说起来,焦用也罪不至死。狄青得知以后赶去捞人,口口声声“焦用有军功,好儿”。结果韩琦嗤之以鼻,反而来了一句,在“东华门外以状元唱出者”才是“好儿”,焦用算什么东西!

结果,韩琦居然当着狄青的面,杀死了一位立有战功的军官。这样的小题大做就是在“杀鸡儆猴”,警告狄青,并公开宣示对武将的鄙弃,对军功的不屑,以及文臣对武将生杀予夺的权力。除了焦用被杀冤枉之外,连韩琦养的家妓都敢当着狄青的面戏谑其为“斑儿”(因脸有刺字)。饱受戏弄、羞辱的狄青,对此竟然也无可奈何。武人固有的卑微地位在文臣面前暴露无遗。

狄青曾为此感叹:“韩枢密功业官职与我一般,我少一进士及第耳。”

“无他,朝廷疑尔”

缺少进士“文凭”的狄青,固然得不到士大夫们的认同,却偏偏在平民百姓和兵卒中的人气相当高。广大将士都将狄青看作心中的英雄对外人夸耀,甚至每次拿到军饷,都说成是“狄家爷爷所赐”。

这就更加犯了朝廷的大忌讳,不难想见,对狄青不利的流言蜚语应运而生。狄青担任枢密使4年,其任上所作所为的正面记载几乎在史书中绝迹,倒是猜忌、责难与诽谤,像股旋风似的一齐扑了过来。

待到舆论准备得差不多时,士大夫们就赤膊上阵要求罢免狄青了。嘉佑元年(1056)知制诰刘敞上书,毫无理由地将狄青当作北宋朝廷最大的威胁。殿中侍御史吕景初也跳了出来,“天象谪见,妖人讹言,权臣有虚声,为兵众所附,中外为之恟恟”。既是权臣,又“为兵众所附”,这指的自然就是枢密使狄青了。

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在一片“倒狄”合唱中,声音最响亮的那位仁兄,居然是欧阳修。他与狄青也没有个人恩怨,只是“对事不对人”,“为国家消未萌之患”,唯恐出现第二个“黄袍加身”的人夺了大宋的天下。

相比之下,当时担任宰相的文彦博罢免狄青的逻辑就显得简单明了了许多。在他请罢狄青时,宋仁宗回答,狄青是忠臣。文彦博立即反驳:“太祖岂非周世宗忠臣?”确实如此。赵匡胤在周世宗柴荣在世时,哪里露出过半点儿“谋逆”的迹象?最后还不是搞出了“陈桥兵变”,夺了后周的天下!

这番话本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但在宋仁宗听来,却又是那么有理有据令人信服。在众多大臣再三参奏之下,他对狄青的信任动摇了,终于同意将其枢密使一职罢免,并将狄青调往外地去做官。

嘉佑元年八月,仅仅做了4年枢密使、没有犯任何错误的狄青终于被罢官,以护国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出任陈州(今属河南)知州。自狄青之后,终北宋之世,再也没有武将能够入主枢密院。

而临行前,文彦博的一番话却足够给狄青造成无尽的恐慌。狄青向文彦博问起为何被外放,文彦博简洁明了地回答:“无他,朝廷疑尔!”在封建时代,任何人都清楚,自己被朝廷怀疑的话还会有好下场吗?行前,狄青内心万分悲楚,无限伤感地对人说:“青此行必死。”更有甚者,在狄青无辜被贬至陈州之后,根据文彦博的建议,朝廷仍然每月两次派遣使者前往陈州抚问狄青,名为抚问,实则为监视。这时的狄青已被流言蜚语搞得惶惶不安,每次使者到来他都要“惊疑终日”,当年那“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一代骁将,其威武英姿早已不复存在。

不过半年之后的嘉佑二年(1057)三月,可怜大将狄青没有死在敌人的利刃之下,却不堪自己人的猜疑、打击和迫害,郁郁而终,享年还不到50岁。

2023-11-06 20:27:59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